【高端访谈·碳路司南】未来ESG发展趋势将如何影响中企的出海战略
出海的中国企业面临怎样的ESG挑战?国内还要完善哪些机制?企业如何确保供应链ESG合规性?未来ESG领域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趋势将如何影响企业的出海战略?新华财经《高端访谈》联合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推出“碳”路司南·ESG圆桌会,就上述议题展开探讨。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出海已成为企业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在此过程中,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标准逐渐成为衡量企业综合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出海的中国企业面临怎样的ESG挑战?国内还要完善哪些机制?企业如何确保供应链ESG合规性?未来ESG领域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趋势将如何影响企业的出海战略?新华财经《高端访谈》联合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推出“碳”路司南·ESG圆桌会,就上述议题展开探讨。
本期主持:魏雨田
本期圆桌嘉宾:
彦辞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
孙广彬 晶澳科技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
刘轶芳 GF60特聘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
出海企业面临ESG信息披露、合规性等挑战
新华财经:在全球ESG监管日益严格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出海进程中面临了哪些新的挑战?
孙广彬:各国政府监管机构陆续推出更为严格的ESG标准。这些标准不仅覆盖的议题范围更广、深度更深,而且各标准之间存在差异,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显著的ESG合规性挑战。例如,欧盟的CSRD(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和CSDDD(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这两个指令的分阶段实施进程、适用企业范围以及执行时间均有所不同,因此,在欧盟设有分支机构的中国企业以及大型跨国公司等必须针对不同的准则分别梳理合规情况,并尽早采取措施以满足ESG监管要求。
对企业而言,一旦触及ESG监管的红线,不仅损害企业的声誉,还可能面临罚款、禁入公共采购等处罚。同时,企业的ESG评级也会受到合规相关的影响,进而可能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目前,明晟(MSCI)、标普(S&P Global)、晨星(Sustainalytics)等评级机构的ESG评级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在评估企业的ESG表现时,企业的合规治理和争议事件等因素都会被纳入考量,并在最终评分中占据一定权重。
近几年,以海外公共养老基金为代表的海外资管机构已经开始将ESG因素和评级结果纳入投资决策。因此,ESG合规性不仅关系到企业的ESG评级,还可能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这是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
刘轶芳:在当前全球ESG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之一便是系统性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挑战。以欧盟为例,欧洲财务报告咨询组(EFRAG)在《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框架下制定的欧盟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ESRS)已于2023年7月正式发布。这些准则将逐步要求向欧盟出口的中国企业进行合规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被认为是目前最为严格和详尽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之一。
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还面临着专题性ESG披露的挑战。在ESG这一广泛概念下,企业需要应对众多具体的专项法规要求。例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新电池法案、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净零工业法案以及零毁林法案等。这些法规衍生出一系列合规要求,为企业带来了挑战。
新华财经:近年来国内市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国内还要完善哪些机制,帮助国内企业更好应对来自国际贸易方面的合规及挑战?
孙广彬:在合规方面,随着可持续信息披露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雏形初现,促使国内企业更好适应国际ESG合规要求。2024年4月12日,沪深北交易所正式出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作出规范。
2024年5月,中国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描绘了到2030年的工作任务,标志着我国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建设拉开序幕。《基本准则》在以ISSB为基础制定的同时,融入特色元素,有利于我国可持续披露准则的实施,也有利于与国际准则实现趋同,这有助于全球化的中国企业应对其他地区披露要求。之后,随着行业应用指南以及准则应用指南等准则在后续的逐步完善,企业披露信息的一致性与可比性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对企业而言,可以成为重要抓手。利用这些机会,提升企业ESG意识、加强ESG治理、深化ESG实践,使企业ESG表现更加透明和可衡量,同时在国际上也更加具有竞争力。
刘轶芳:从经济机制的角度来看,为了助力国内企业更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合规挑战,我国市场亟需完善一系列经济机制,包括财税机制、金融机制和市场机制等。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强调了完善绿色转型的政策体系,涉及财税政策、金融工具、投资等金融机制,以及价格政策、市场化机制等市场机制。
今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提升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需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流程管理、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强化队伍建设等措施,提升绿色金融供给的质量。
同时,应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并聚焦关键环节和领域,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此外,还需建立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和ESG评价体系等激励约束机制。
除了上述措施,还需配套一系列基础制度,如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项目碳减排量核算、产品碳足迹核算等标准和方法,以及排污权、水权等资源环境要素的确权登记和交易体系。
企业迫切需要既符合国际要求又满足国内要求的相关准则与标准,这将最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尤其是出海企业,规避合规风险,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这些是国内亟需建设或完善相关经济机制的方面,也是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合规与挑战的关键。
彦辞:中国欧盟商会会员企业面临以下关键挑战。首先,绿色能源获取渠道不足。中国欧盟商会最近的商业信心调查显示,约五分之四的受访企业认为在中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方式是在能源使用端进行减排;42%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中国获取可再生能源的渠道相对有限。尽管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全球领先,但仍需推动相关措施,打通企业采购绿色能源的渠道及堵点,提供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机制的政策确定性,并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新型电力系统。
其次,缺乏精细化的政策指导。虽然国家层面已开始向企业界提供如何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广泛指导,但在行业层面,许多跨国公司对具体可应用的减排政策工具了解不足,导致中国区域的减碳计划难以为其全球脱碳战略提供有力支持。在地方层面也缺乏对不同行业减排特殊性的了解。中国欧盟商会会员企业反映,地方政府部门在要求企业开展减排措施时,政策的执行与落地仍处于探索阶段。
再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TS)有待完善。碳市场在中国实现减碳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碳价过低、缺乏碳排放总量控制机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的数据质量与其他市场存在差距等。此外,中国与其他市场在监测、报告和核查(MRV)方法学上存在差异。在欧洲,第三方审核员对排放量进行核查;在中国,排放量主要由生态环境部下属的碳核查工作组进行案头审查,只有那些“有问题的数据”才需要第三方核查。
将ESG理念融入供应链管理
新华财经: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出海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领域,企业如何确保供应链ESG合规性,提升供应链韧性?
孙广彬:为了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企业必须在深入了解供应链的ESG合规状况的基础上,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及加强沟通来提升管理效率。
首先,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相关的ESG合规政策,并识别和评估自身经营及供应链的合规状况。在全球ESG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供应链合规,根据供应链涉及地区的法规要求,及时梳理供应链合规风险,并针对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措施。
其次,将ESG理念融入供应商管理框架。以晶澳科技为例,公司对供应商实行“准入前”和“准入后”两个阶段的管理。在准入前阶段,公司建立了ESG准入制度,将环境、劳工和负责任采购等议题纳入尽职调查。在准入后阶段,公司设置了提升供应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列机制。
再次,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在监控和追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过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掌握实时动态信息,及时提示并排查供应链上的ESG合规风险隐患,尽早采取措施以消除和规避风险,从而增强供应链的韧性。
最后,需要与供应链中的利益相关方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确保供应链ESG管理机制能够促进多方的协同合作,更好地发挥作用。
刘轶芳: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出海的关键环节。企业需清晰定位自身在供应链中的角色,深入了解合作伙伴信息及供应链各环节的具体运作情况。这包括全面绘制供应链地图,识别关键节点和潜在风险点。企业必须深入分析关键节点企业的ESG合规要求,对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ESG风险评估,涵盖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多个方面。
为确保供应链的合规性和韧性,企业应探讨满足ESG合规要求的具体条件,并评估这些条件对企业运营的影响程度及所需投入。这可能涉及改进生产流程、采用环保材料、提高能效、保障劳工权益等措施。对一些企业而言,仅仅满足合规披露标准是不够的,还需提升管理机制,比如建立ESG合规管理体系,以提高企业的ESG评级。
针对每个关键合规风险,企业需制定相应的ESG提升方案。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现有供应链无法满足合规要求,企业可能需要寻找替代方案,以确保整个供应链的柔性和韧性。这不仅涉及风险管理,还包括对供应链的持续监控和改进,以及在必要时进行供应链的重组或替换。
彦辞:为确保供应链的ESG合规性并提升其韧性,企业必须对其上下游供应链进行全面的ESG评估。这涉及识别并解决潜在的供应链脆弱点,例如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以及根据国际ESG标准和相关法规,对合作伙伴进行标准符合性的认证与审核。但在实操中,这仍是一个主要难点。
链主企业应提升供应商碳管理意识
新华财经:碳管理作为供应链ESG管理的重点内容,链主企业应如何有效推动供应链碳计量、碳披露及减碳实践?
孙广彬:为了在供应链中有效地进行碳计量、碳披露和减碳实践,企业在推进这些工作的同时,必须重视提升供应商的碳管理意识。
首先,将链主企业的碳管理要求通过供应链从外部“自下而上”地传导给供应商,促使供应商的高层领导树立起碳管理的意识。在实际操作中,链主企业应着手开展内部运营的碳排放排查,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摸底。基于这些数据,企业可以确定供应链的减排进度,并优化采购方案,以推进减排进程。
其次,链主企业还应通过培训等方式,帮助供应商提升对ESG的认识。特别是在供应商的决策层建立起这种意识后,他们能够从内部“自上而下”地采取措施,提高整个公司的ESG意识,并完善其碳管理机制。
刘轶芳:作为链主企业,在推动碳计量等相关工作方面具有优势。企业可以向供应链上的供应商提出具体且明确的要求,并依据国际标准来规范供应链的碳计量方法。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制定科学且统一的碳披露标准,并结合现有的碳减排实践,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减碳措施。企业应鼓励甚至在必要时强制要求供应商开展碳计量和披露工作,并建议他们采纳有效的减排方案。
彦辞:第一,企业需要设定与全球气候目标相一致的科学碳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能够覆盖整个供应链。第二,企业应积极鼓励供应商披露碳排放数据和减排策略,以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第三,将碳足迹数据纳入供应商选择和绩效评估的关键标准,可以激励供应商采取更环保的生产方式。第四,通过提供财务奖励等方式,可以激励供应商实现显著的碳减排。第五,企业应在供应链中推广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降低整体碳排放。
同时,绿色供应链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且透明的政策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助于保障信息的自由流动,并为企业制定减排策略提供清晰的指导。
ESG标准将逐步统一
新华财经:未来ESG领域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趋势将如何影响企业的出海战略?
孙广彬:从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ESG政策和制度都在不断演进和完善。纵向上,各地区都在加强和丰富其ESG政策与制度,以推动企业ESG实践的深入实施。横向上,尽管不同国家在完善ESG体系的速度上存在差异,但整体呈现出统一化和标准化的趋势。
具体来说,一方面,全球ESG标准正逐步走向趋同,尤其是ESG披露标准正变得更加统一。据ISSB和标普全球企业可持续数据的报告,目前全球近55%的GDP所涵盖的20多个司法管辖区已经或计划采纳ISSB准则。预计未来,这一数字将进一步增长。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ESG体系建设的进程上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早,基础较为坚实,其ESG体系已趋于成熟。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虽然进展迅速,但总体上完善体系的步伐相对较慢。
对于企业而言,在制定全球化战略时,必须同时考虑国内外的ESG标准,并特别关注重要市场中ESG规定更为严格的地区政策。企业需要采取措施,确保供应链ESG管理的灵活性和ESG信息的完整性。
刘轶芳:ESG领域未来发展将呈现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国际化和标准化。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基金会旗下的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新的准则IFRS S1和IFRS S2,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正在逐步实现统一化。这一进程将推动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更加一致和可比的ESG信息,从而提升全球ESG报告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其次,供应链ESG管理将迅速延伸。供应链管理将更加重视ESG因素,企业将增加对供应商的治理架构、员工福利、利益相关者管理以及碳排放情况等方面的核证要求,以降低潜在风险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再次,ESG投资将更加受到关注并实现高速增长。ESG投资正在迅速发展,金融机构积极采纳ESG理念,推出各类创新金融产品,规模不断攀升。预计未来将有更多资金流向可持续发展领域。
这些趋势将深刻影响企业的出海战略。企业需要在国际化经营中更加重视ESG表现,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以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企业必须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融入ESG因素,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期望和全球市场的合规要求。此外,企业还需密切关注目标市场的ESG法规变化,确保其业务模式和运营策略能够适应这些变化,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
彦辞:出海企业将面临来自立法机构和消费者的多方面压力,要求它们在中国的业务展现出更高的透明度。
同样,在中国运营的欧洲企业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合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在华欧洲企业也将重新审视其在华的业务和投资情况。一个透明且可预测的商业环境将有助于这部分企业更好地协调其在中国市场实际投资与全球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些企业更加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以便能够进行可信的第三方审计,确保其业务活动符合全球ESG立法的标准。此外,选择愿意展示其可持续承诺的中国合作伙伴也变得至关重要。
编辑:谈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