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市 > 正文

中长期资金风险管理成效凸显 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稳步发展——2024年国债期货市场回顾

新华财经|2025年01月09日
阅读量:

作为有效服务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重要衍生品,国债期货在支持债券发行和财政政策实施、提升国债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助力实体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增强中长期资金风险管理能力、服务机构产品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新华财经北京1月9日电(王菁)2024年,国债期货紧密围绕现券市场走势,成交、持仓稳步增加,交割更加理性顺畅,市场保持平稳运行。作为有效服务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重要衍生品,国债期货在支持债券发行和财政政策实施、提升国债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助力实体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增强中长期资金风险管理能力、服务机构产品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量质齐升——“成交、持仓、交割”稳定向好风险管理功能稳步发挥

据中金所提供数据显示,自上市以来,截至2024年12月末,国债期货成交量年均复合增长48%,持仓量年均复合增长56%。

——市场规模稳步提升 成交持仓比维持在合理水平

截至2024年12月末,2年期、5年期、10年期、30年期国债期货持仓量分别为6.4万手、13.2万手、19.1万手、11.0万手,相比2024年年初,2期、10 年期国债期货持仓量分别减少0.8万手、1.3万手,5 年期、30 年期国债期货持仓量分别增加1.2万手、6.3万手。2024年国债期货成交持仓比为0.47,与2023年持平。

——合约交割平稳顺畅 参与主体保持多元化

2024年,国债期货延续交割率低、参与交割主体多元的特点,没有发生交割风险事件。据中金所提供数据显示,2024年,国债期货顺利完成4次交割,共计16个合约,全年交割量为50607手,较上年增加25.37%,交割金额为621.66亿元,较上年增加12.01%。2、5、10、30年期国债期货平均交割率分别为2.73%、3.12%、2.15%、3.43%。

2024年2月23日,中金所发布修订后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合约交割细则》,对国债期货交割差额补偿机制进行优化,并于当年2月26日起正式实施。为提高差额补偿金计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更好防范国债期货交割违约风险,中金所在现有业务制度基础上,将差额补偿金中基准国债价格的计算基准由申报当日调整至第二交割日,进一步完善国债期货交割差额补偿机制。

同时,超长期特别国债纳入国债期货可交割券范围,助力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交易。2024年5月13日,财政部发布通知明确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的有关安排,根据中金所相关管理办法,30年期特别国债符合国债期货可交割券条件,将纳入30年期国债期货可交割券范围,用于国债期货实物交割。

——期现联动紧密 跨市场、多品类衍生品实现协调发展

随着债牛带来的现券收益率显著震荡下行,国债期货也迎来全线上涨。据中金所提供数据显示,2024年,2年期、5年期、10年期、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期现货价格相关系数分别为97.51%、99.54%、99.86%、99.80%;2024年,2年期、5年期、10年期、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日均基差分别为0.03元、0.09元、0.11元、0.46元。

另从市场创新角度来看,2024年9月,中金所发布通知称,为开展国债期权产品研发工作,研究设计了2年期、5年期、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期权仿真合约,并于9月13日起开展仿真交易。建设国债期权市场、丰富利率风险管理手段,将有效填补场内利率期权空白,有助于增强全市场的持债信心和买债意愿,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投资者结构更趋专业性 机构客户持仓占据主导

回顾2013年重启国债期货初期,彼时机构客户持仓占比不足30%。近年来,随着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私募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度提高,再加上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养老金、企业年金等中长期资金陆续获准参与国债期货市场,机构客户持仓占比已显著超过自然人,成为市场持仓主体。

多措并举——“调结构、促开放、出新品”或成新时期国债期货市场建设主要抓手

业内观点指出,统筹推进国债期货市场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更多中长期资金参与、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丰富利率类衍生产品的供给储备,促进市场功能更好发挥。后续,市场高质量发展路径可参考如下方面:

一是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提升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中长期资金参与国债期货市场水平。商业银行、保险机构是债券现货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有切实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从境外市场看,公募基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也是国债期货持仓的主要力量。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我国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安排,提出“在国债期货跨部委协调机制下,稳妥有序推动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要求。目前,已有6家商业银行获准试点参与国债期货,部分试点银行在探索运用国债期货管理国债承销、做市、自营交易等环节的利率风险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更多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提供了有益借鉴。

市场人士建议称,后续需持续推进更多银保机构入市,进一步提升公募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参与深度,助力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作为资本市场“定盘星”的作用,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推动国债期货对外开放,满足境外机构多元化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已通过全球通(CIBM Direct)、债券通“北向通”等渠道,对境外机构投资者实现全方位开放。利率互换等银行间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步伐与现货市场基本保持同步,境外机构已可以在全球通渠道下实现直接入场交易。

可以说,境外机构已成为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截至2024年1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15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国债期货对外开放意义重大,有助于满足境外机构多元化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对深化高水平金融开放有积极推动作用。

三是完善场内利率衍生品产品线,继续推动国债期权等产品的尽快推出。从国际经验看,国债期货和国债期权是场内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双支柱。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后,国债期货产品体系期限完备,而国债期权也开启了仿真交易。

国泰君安固收研究资深分析师唐元懋认为,“市场上不仅需要对冲利率变化所导致的价格波动,也需要通过期权来专门针对波动率进行投资,利用市场波动性的变化来增强收益。利用国债期权可实现更为精细的风险管理,投资者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不同的行权价格和到期日,构建出符合特定风险偏好与市场状况的国债期权投资组合。”

目前我国经济实力和债券市场规模均已进入世界前列,有必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体系。其中手段之一便是尽快推出国债期权等产品,协同发挥期货、期权两类产品功能作用,形成债券市场风险管理合力,拓宽服务实体经济和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广度深度。

中信期货研究所金融研究部副总经理、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张菁对新华财经指出,国债期权作为场内交易品种,有利于填补场内利率期权的空白,进一步完善利率衍生品体系,进而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利率风险管理诉求,也有利于为市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的衍生品交易品种和风险管理工具。

展望后续,中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建设好国债期货市场,促进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保障金融期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