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聚可持续力量 银行业ESG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首钢园举办
ESG不仅被视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更是推动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金融机构作为资本配置的关键环节,其ESG实践对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华财经北京9月13日电(王菁)由北京银行与北京日报社共同主办的“融聚ESG力量,共建美丽中国——银行业ESG高质量发展大会”12日在首钢园成功举行。大会聚焦ESG所倡导的经济繁荣、环境可持续、社会公平的价值内核,就绿色金融如何推动产业转型、美丽中国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会议期间,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副司长温雪峰,北京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斌,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姚力,北京国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及锋,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出席会议并致辞。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副司长温雪峰对北京银行以及相关单位为支持“无废城市”建设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他表示,“无废贷”产品对于构建“无废城市”市场体系,提高绿色金融的投资准确性,培育固体废物产业,特别是固废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斌表示,很高兴见证北京历史上第一笔“节水贷”签约发布,“‘节水贷’作为绿色金融支持节水的创新手段,能够充分发挥金融业的市场作用,激发社会各界参与节水行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推进实体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姚力指出,“截止到今年6月末,北京市近一半的法人银行开展了环境信息披露,绿色信贷的余额超过了2万亿,同比增长17.6%。”他表示,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今年的披露报告中新增生物多样性专栏、绿色债券、业务数据和创新的案例,提升了披露报告内容的丰富度和信息量。“目前我们正在牵头制定关于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支持首都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和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北京国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及锋在发言中介绍称,国资公司自觉肩负首都国企功能使命,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数字化、绿色化、证券化、品牌化”为战略方向,将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五子”联动作为中心工作。国资公司高度重视ESG战略布局,成功入选首批 ESG 工作试点市管企业,从党的建设、服务首都、公司治理、国企改革、社会民生、低碳环保、共享未来七大方面着手,积极推进 ESG 体系建设,今年8月份,国资公司正式发布了集团层面的首份 ESG 专项报告,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新时代首都国企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的生动实践。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表示,ESG成为银行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抓手,是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积极拥抱新时代,北京银行将ESG理念融入战略规划、公司治理、经营管理、风险防控,积极探索ESG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行绿色贷款余额接近2000亿元。面向未来,北京银行将全力打造“ESG领先银行”,把握产业升级和ESG投融资市场发展机遇,强化产品创新、服务协同、生态链接,为客户提供“融资+融智”一揽子、综合化ESG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携手各方助推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主旨发言环节,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分享了“银行业的ESG发展趋势与实践”。施懿宸从银行ESG发展与实践的角度发表见解,他认为,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会成为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支持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责无旁贷,将在国家经济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ESG已经被监管机构写入相关文件中,金融机构在授信时不仅要关注信用风险,还要关注环境、社会风险,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对于银行来说,要从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入手,在能力建设上下功夫,对投融资流程进行气候、环境风险压力测试。
活动上,北京银行与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绿色交易所、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启动《“无废城市”建设产业指导目录》编制工作。同时,北京银行发布“无废贷”“节水贷”“绿棕贷”“京行绿e贷”四款绿色金融贷款产品,并与首批落地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此外,北京银行与北京绿色交易所续签战略合作协议,标志双方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大会圆桌会议环节,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主持下,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万得集团副总裁、万得基金总裁简梦雯,腾讯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志峰,北京银行公司业务总监房旭等5位专家学者和金融实践者围绕银行业如何走好ESG高质量发展之路进行分享。
ESG不仅被视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更是推动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金融机构作为资本配置的关键环节,其ESG实践对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