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10年期国债利率震荡上攻 择券同时亦需兼顾防御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市场又一次达成基本面将持续向好的一致预期后,“资产荒”逻辑受到动摇等因素或将导致债券利率快速上行,建议各机构短期保持审慎心态,后续可重新把握利率上行后的配置机会。
新华财经上海6月14日电(记者杨溢仁)本周,银行间债市收益率不改震荡上攀势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调整至2.81%一线。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市场又一次达成基本面将持续向好的一致预期后,“资产荒”逻辑受到动摇等因素或将导致债券利率快速上行,建议各机构短期保持审慎心态,后续可重新把握利率上行后的配置机会。
债市阶段承压
纵观近日的债市表现,投资体感差,波动大、收效微,几乎成为了业界共识。
那么,当前究竟有哪些因素对债市构成了负面影响?
在大部分业内人士看来,由经济基本面回暖和宽信用确认构成的负面袭扰不言而喻。
可以看到,5月我国实体融资需求受上海、北京逐步摆脱疫情困扰,复工复产,以及国家稳增长措施加码发力等因素影响,出现显著回升。具体而言,5月社融存量达329.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5%,较上月上升0.3%;5月新增社融为2.79万亿元,前值9102亿元,较上月增加1.88万亿元,比2021年同期增加8399亿元。
“5月社融总量较上月出现大幅好转,承接了1月至3月持续复苏回暖的趋势。虽然结构欠佳,但社融总量才是最为重要的经济领先指标。”开源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陈曦表示,“5月社融总量的较高增速充分反映了中央对稳增长的坚定决心。在政府逆周期调节的推动下,后续市场主体将接力,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经济回暖趋势已经基本明朗,预计后续社融将延续回升态势。对中国债市来说,收益率存在上行压力。”
事实上,随着“宽财政+宽信用+宽地产”组合的不断加码,当前有不少机构判断,6月金融数据很可能会迎来更为强劲的复苏,下半年社融总量增速大概率将上行至11%,结构也将逐步改善。
“除了基本面的回暖,美联储收紧预期大幅升温背景下,市场对外资流出担忧的加剧也对债市表现构成了扰动。考虑到我国经济本身正在减速,欧美加息收紧货币而国内货币政策仍需维持宽松稳定经济增长,此时的人民币贬值压力与资本外流风险可能需要更加重视。”一位机构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判断,“眼下,10年期国债利率仍有继续‘探顶’的可能。”
市场分歧犹存
不可否认,新冠肺炎疫情的演变和防控仍是影响市场节奏的最关键因素,但其可预测性却极弱。
记者注意到,在目前的经济状态下,业界关于国内会否继续降息的讨论又开始逐渐抬头。
现阶段,支持降息的一方认为,短期内经济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较大下行压力,在“疫情+地产+外部因素”叠加之下,经济下行压力甚至大于2020年;其次,眼下国内的稳增长政策力度仍显不足,尤其财政面临较大缺口;再者,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发力主要聚焦于“宽信用”,可“宽信用”遭遇有效需求不足,信用难宽,因此需要降息来刺激有效信用需求。
来自中金公司的研究观点认为,当前疫情对经济拖累仍未消失,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相对低位,预计货币政策或仍将加大放松力度,这意味着在实体融资需求不足而货币供给增加的背景下,债券收益率仍将下行。
当然,也有与上述观点持相左看法的机构。
“解决当下经济问题的关键或不在降息,控制疫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方是重中之重。” 华泰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认为,“财政政策在保市场主体和撬动总需求方面才是关键, 仅靠货币政策的作用十分有限。实际上,当前国内降息还面临着外部制约和负面作用。一是对称降息可能牺牲储户等弱势群体的利益;二是降息对金融机构的净息差会形成侵蚀;三是可能导致经济‘脱实向虚’;四是货币政策仍有维持‘内外平衡’的目标;五是通胀依旧为远期担忧因素。”
总而言之,站在当前的角度权衡利弊,不能简单排除降息的可能性,但从效能、外部制约、副作用等层面分析,降息的必要性确实有限。
“近期疫情正处于扫尾阶段,若防疫政策阻碍生产问题有所缓解,则可在观察经济自发修复的情况后——能否回归潜在增速附近,决定下一步采取的政策力度。”张继强说,“通常需要二季度数据公布,财政政策‘子弹’打出,若后期经济继续下行叠加就业压力,那么政策高层可能达成新的共识。”
保持防御心态
回到债市投资层面,聚焦利率债的中期策略,不少审慎的机构建议——保持流动性,且战且退或为更稳妥的选择。
“我们认为基本面边际转好的趋势具有较强确定性,只是在复苏节奏和复苏力度上存在不确定性,需要继续观察;海外因素方面,美联储继续收紧对全球流动性的负面影响仍在,但国内发生流动性危机和资金外流冲击的可能性不大,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分化的格局或将持续。”东方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齐晟表示,“综上,出于安全考量,我们还是建议各机构始终带着防御的眼光面对下半年的债券市场,在保持组合流动性的前提下且战且退,下半年利率或将呈现‘И’型走势的下半场。”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