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创研恒久科创指数发布 助力布局硬核创新时代
相较于同类科技主题指数,新华创研恒久50在波动水平相对较低的前提下,实现了10%-40%的超额收益,展现出“稳中有进”的配置特征。
新华财经上海3月31日电 (周子涵)3月31日,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研发编制的新华创研恒久科创指数(简称“新华创研恒久50”)正式发布,将助力投资者挖掘具备长期研发、稳定运营特征的科技型上市企业,把握科技创新主题投资机遇。
重“投入”也要看“产出” 科创企业估值逻辑持续演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加速转型,突破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创新的“价值富矿”不断累积。然而,科技产业特有的非线性研发投入、长回报周期和创新不确定性等发展约束,注定了这条“掘金之路”并非坦途。历史上不乏有投入巨额研发资金的科技企业,因未能孵化出颠覆性产品而在技术迭代时失去竞争优势,或是因行业波动引发现金流断裂而被迫“离场”。这些现象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于技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错位上,市场对科创企业的估值逻辑逐步从“研发规模驱动”演进为更加务实的“成果转化验证”,要求企业既要维持高强度研发,又要将研发投入真正转化为市场认可的技术竞争力。
以此为基础,中经社上海总部结合自身行业洞察产业数据服务平台,辅以企业专利质效评估,构建出融合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数量、成果转化效率、研发持续性等观测维度的多元评价体系,筛选出技术储备雄厚、研发投入可持续性与自身“造血能力”较强的科技企业,编制形成了新华创研恒久50指数。该指数将“专利量质并举”“研发稳健可持续”作为核心筛选指标,旨在挖掘出兼具核心技术优势与创新韧性的“长跑型”科创企业,为投资者分享创新红利提供高效工具。
从专利密度到现金流厚度 新华创研恒久50指数定义科创“真成长”标杆
新华创研恒久50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已达到一定体量、流动性相对充沛的上市公司,确保指数定位于引领未来发展新支柱、新赛道中的“排头兵”,以期助力相关企业的科技成果加速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在此背景下,新华创研恒久50确保参与指数选样的企业兼备一定的技术活性与研发可持续性。一方面,筛除行业内无形资产周转率、研发强度水平靠后的企业,要求其兼顾一定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与成果转化效率,规避“重产线轻研发”或是“重投入轻产出”现象。另一方面,筛除经营净现金流无法完全覆盖研发投入的企业,要求企业不依赖外部融资条件仍能维持研发投入稳定性,确保创新活动建立在可持续的财务基础之上。
随后,新华创研恒久50从不同行业中挑选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多、现金流对研发投入覆盖度高的50家企业作为样本,以期在不同研发特性、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业内,定位技术储备深厚且自主造血能力可以充分支持研发创新的上市公司。
从指数表现来看,新华创研恒久50以2020年6月末作为基期,截至今年3月中旬,累计上涨47.90%,年化收益率8.95%,年化波动率24.41%,夏普比率0.28。相较于同类科技主题指数,新华创研恒久50在波动水平相对较低的前提下,实现了10%-40%的超额收益,展现出“稳中有进”的配置特征。指数充分反映了自2020年下半年《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红利。
图 新华创研恒久科创指数走势对比
数据来源:新华财经、Wind
时代机遇:成果转化迎来黄金窗口,布局正当时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的关键节点,势必迎来创新驱动与政策加持的双重催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更是为技术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专利商业化潜力充沛的企业有望进一步被激活。长远来看,随着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与全球创新链重构,中国硬科技企业正从技术追赶向价值创造变革,险资、社保基金等长线资金也将逐步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力度。
新华创研恒久50一揽子布局兼具盈利韧性与技术话语权的科创企业,既为投资者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红利提供了科学、便利的配置工具,也为解码科创成果转换生态提供了新的观测坐标。
编辑:谈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