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面对面】零碳园区建设需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访阳光慧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闻
周文闻表示,随着零碳园区的发展和规模化建设,将会重塑我国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他认为,随着数字化推进,也会带来一些变革,像电力交易、虚拟电厂等新机制会逐步发展壮大,从而重塑能源体系。
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通过推动绿电就近就地消纳,零碳园区将提升外贸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加速我国工业结构及能源结构转型步伐。“探路零碳园区”栏目将走进各地园区及有关机构,倾听他们关于零碳园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分享他们对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真知灼见。
新华财经北京3月27日电(记者董道勇、王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零碳园区在碳管理和能源管理方面都会大规模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各类应用将会层出不穷。”近日,阳光慧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闻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零碳园区的建设也需要积极拥抱、用好人工智能技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周文闻表示,零碳园区将重塑我国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破解能源行业经济、安全、低碳三者“不可兼得”的问题。
零碳园区将重塑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周文闻表示,随着零碳园区的发展和规模化建设,将会重塑我国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一般来讲,工业园区往往也是制造业基地,在演变成零碳园区的过程中,会逐渐完成产业链的绿色升级。
“随着园区从传统工业园区变成零碳园区,园区内产业链的生产、物流都慢慢绿色化了。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工业园区变成零碳园区,工业产业链也完成了绿色的升级。”周文闻说。
周文闻认为,从能源方面看,零碳园区对能源结构的影响分为供给侧、消费侧和市场机制三方面。随着供给侧清洁能源占比提升,消费侧电气化、数字化程度提升,会逐步形成更加开放市场机制。
“消费侧我觉得现在最大的趋势就是电气化,过去用传统能源,未来会慢慢变成电气化驱动。比如电动汽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周文闻认为,随着数字化推进,也会带来一些变革,像电力交易、虚拟电厂等新机制会逐步发展壮大,从而重塑能源体系。
记者了解到,作为阳光电源的全资子公司,阳光慧碳专注于碳管理赛道,依托自主研发的iCarbon能碳平台,阳光慧碳已服务众多集团企业、园区、工厂和医院等客户。
周文闻表示,在合肥阳光产业园,从项目规划初期就选择了多样化清洁能源供给方案,构建了光伏、储能、充电桩等相互补充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依托iCarbon能碳平台,进行能源最优解和经济最优解的实时计算,在保证园区能源供给经济性前提下,实现园区用能低碳化。
用人工智能技术破解能源领域“不可能三角”
在能源行业有一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即能源的经济、安全、低碳三者不可兼得。周文闻认为,建设零碳园区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是上述能源行业“不可能三角”。“园区企业想要低成本用能、园区管理者更重视用能安全、社会和监管机构又很重视低碳,这就是最大的挑战。”周文闻说。
如何破解上述能源行业“不可能三角”?周文闻表示,应对措施就是用好数字化工具,用好人工智能技术,最大限度平衡和满足上述“不可能三角”。举例而言,比如在某一个时间点,产业园区在能源选择上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光伏发电、电网来电、也可以使用前一天储能的电,但哪种选择最合适?
“如果直观的选择,好像光伏最合适,但实际不是这样,我们会通过数字化平台、通过算法来给出一个最优解,当前这个阶段有可能会是储能的电更合适,因为上一次存储电能的时候,存储价格更低;根据工期安排,也有可能到晚上会有一个较高的用电高峰,这时就需要电能调节,需要有一系列多耦合算法来支撑。”周文闻说。
周文闻认为,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这些技术将帮助各行各业来更加高效进行减碳发展,例如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碳排放精确衡量和评价、减排路径仿真推演等;同时,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也需要进行绿色低碳改造,为新能源产品带来新的应用场景和机会。
“随着AI的爆发式增长,数字技术所依赖的数据中心碳排放也成了全球关注的重点。数据中心作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其自身绿色低碳转型也为整个产业带来了巨大机会和场景。”周文闻认为,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赋能各行各业减碳;另一方面,新能源产品又能助力数字技术变得更加绿色,两者相互耦合、相互促进发展。
展望未来,周文闻认为,随着零碳园区及数字技术的发展,零碳园区的碳管理和能源管理都会大规模的使用AI技术,各类AI应用会层出不穷,包括碳管理方面的零碳目标仿真推演、碳足迹自动建模,能源管理方面的风光预测、负荷预测、多能互补算法等。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