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每平方公里有超百家鞋企 一双鞋“踏”出百亿产值

新华社|2025年01月26日
阅读量:

38.84平方公里的土地,集聚7000多家鞋企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孕育出安踏、361度、特步等多个国内头部运动鞋品牌……

新华财经福州1月26日电(记者 庞梦霞)鞋子,几乎人人离不开,每天都要穿。在休闲舒适潮流引领的当下,一双运动鞋成为不可或缺的单品。你知道吗,全球每5双运动鞋就有1双来自这里——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

38.84平方公里的土地,集聚7000多家鞋企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孕育出安踏、361度、特步等多个国内头部运动鞋品牌……陈埭被誉为“中国鞋都”,年产运动鞋超10亿双,成品鞋年产值超500亿元。陈埭也成为全国最大的运动鞋产业集群所在地和鞋材集散地,完成从“穷乡”到“福建第一强镇”的蜕变。

“三闲”起步 从无到有

鞋都路、鞋都公园、鞋坊大道……走进陈埭,不少地名与鞋相关,揭示着这个小镇和鞋的深厚渊源。

闽南人素有下南洋的传统,陈埭镇同样“十户人家九户侨”,早些年,许多在外华侨寄钱和服装鞋帽等物品回乡。漂洋过海的“洋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稀罕物,陈埭人萌生了“自己造一双”的念头。

改革开放春风拂过,吹来全镇办厂创业的热潮。1979年,陈埭镇洋埭村村民林土秋,以“认股”的方式召集14名村民,每人出资2000元开办“洋埭服装鞋帽厂”。厂房设在自家石头房里,从一把钉锤、一张饭桌、一把剪刀和几台家用缝纫机起步。

林土秋成功了,他卖什么鞋,外地的经销商就要什么鞋,生产多少就卖出多少。“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时间,陈埭镇的大街小巷,制鞋小作坊不断涌现。

镇上“家家点火,户户冒烟”,街上传来此起彼伏敲打鞋底的声音。机器不休息,工人则换班轮着休息。陈埭镇经济发展和改革办公室主任曾水祥介绍,陈埭制鞋业离不开“三闲”基础,即是华侨未居住的闲置房子、寄回的闲置资金和闲余劳动力。以“闲房”为厂房,“闲人”为工人,“侨资”为启动资金,陈埭人纷纷放下锄头、“洗脚”上岸,办起乡镇企业和小工厂。

陈埭产出的鞋,备受消费者青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前来抢购。家里曾经营鞋厂的“80后”创二代丁志猛回忆,为了“抢货”近水楼台,经销商甚至住到老板家里,以便第一时间买到货。小时候家里三层楼,最上面一层常年空着,留给各种口音的经销商住。

一锤、一钉、一针、一线……1984年,陈埭有乡镇企业700多家,工农业总产值达11027万元。陈埭也从人均年收入仅五十多元的贫穷乡镇,一跃成为福建省第一个“亿元镇”。

308312695097159681.png这是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陈埭镇四境鞋材一条街。资料照片

品牌崛起 从小到大

订单如雪片般飞向陈埭镇,市场对鞋带、鞋面、鞋底等辅材需求也旺盛起来。鞋材门店越开越多,逐渐聚集成为“四境鞋材一条街”,不出这条街,鞋类原辅材料几乎都能买到。

陈埭制鞋的名气渐渐打响,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吸引了国际品牌的目光。后者将大量代工订单交给陈埭工厂, 依靠“三来一补”,陈埭制鞋业持续高速发展。

代工订单虽然量大,利润却很微薄,辛辛苦苦做鞋只赚零头。1991年,丁世忠决定打造属于本地的品牌,他的父亲丁和木给公司取名为“安踏”。这是第一次,晋江企业提出通过创立自有品牌来发展产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陈埭镇外贸订单急剧缩水,许多靠简单贴牌的中小鞋厂倒闭。企业家们意识到,订单不掌握在自己手里,销路就受制于人。现在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运动品牌,都逐渐走上了品牌化之路。中乔、361度、特步……一批从陈埭镇走出的企业主动创牌,逐步摆脱了单一贴牌的道路,将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经过几十年发展,曾经的四境鞋材一条街已经不能满足外地客商来陈埭找鞋、买鞋材的需求,当地规划起面积几千亩的晋江国际鞋纺城专业市场。该鞋纺城董事长陈建辉介绍,目前鞋纺城有超千户鞋材商户入驻,半个小时内就能集齐鞋产业链上下游所需的原辅材料,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

308312749337899009.jpg在特步集团的智能运动鞋生产线上,工人们在赶制订单。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从“星期鞋”到“科技鞋”

商海总有浮沉,陈埭鞋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80年代,陈埭鞋业发展过于迅猛,部分企业缺乏质量意识,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品质,有的鞋子消费者只穿一个星期就出现脱胶、掉底,陈埭的鞋子一度被讽为“星期鞋”。

陈埭镇镇长许著赟介绍,当年镇里面发现这个情况以后,要求鞋子经过质检站检查才能售卖,确保产品材料、工艺过硬,“星期鞋”的负面影响才逐渐消除。

如今在陈埭镇,鞋企不仅“拼质量”,甚至“拼科技”。记者走访发现,“把一双鞋当做一个科技产品来做”成为许多企业共识。

安踏的多款鞋产品伴随中国体育健儿登上奥运领奖台,跟随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进驻天和核心舱。安踏集团相关负责人说,秘诀在于鞋底的耐磨度、轻度、缓震能力等指标,“鞋材”在实验室被重新定义。“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安踏已在全球设立五大研发中心,近年来年研发费用占销售成本比例超过6%。”

308312741293223936.jpg这是在安踏集团博物馆里展示的最轻的“太空跑步鞋”。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为了做好一双跑鞋,特步集团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针对鞋履测试、设计与研发的跑步科学实验室X-lab,应用3D动作捕捉系统、运动力学分析系统等软硬件,为产品创新提供科技支持。

“不同速度、不同体重、不同距离需求的跑者,收集到的跑步姿势、脚部受力、触地时间等信息也不同。针对不同人群,特步能够设计开发出符合各类需求的跑鞋。”特步品牌鞋科技创新中心高级总监林敏清表示。

“短短四十多年,陈埭鞋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程。接下来,陈埭将持续发力新材料、新设计、新智造,固化和扩大传统优势,同时强链补链,打造转不走、搬不走的集群优势。”许著赟说。

 

编辑:高二山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