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关闸”会否让欧盟“气虚”
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与乌克兰输气协议的失效将导致欧盟、俄、乌三方利益受损,美国或将坐收渔利。受能源价格过高、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成员国间分歧等因素影响,欧盟要实现2027年前与俄“能源脱钩”的目标难度不小。
新华财经瓦莱塔12月26日电 俄罗斯天然气过境乌克兰输往欧洲的协议将于本月31日到期,乌总统泽连斯基日前表示不再延长与俄方相关协议,引发斯洛伐克、匈牙利等欧盟成员国对于能源供应的担忧。
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与乌克兰输气协议的失效将导致欧盟、俄、乌三方利益受损,美国或将坐收渔利。受能源价格过高、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成员国间分歧等因素影响,欧盟要实现2027年前与俄“能源脱钩”的目标难度不小。
乌克兰决然“关闸”
俄乌在2019年签署为期5年的俄天然气过境乌克兰输往欧洲的协议,协议将于今年年底到期。泽连斯基19日在欧盟峰会期间表示,俄方因该协议获得巨额利润以支持战争,乌方不会将其延长。同日,俄总统普京在年度记者会上说,“经乌克兰向欧洲转运俄天然气的新合同肯定不会有了”,俄方能够承受这一变化。
目前,过境乌克兰的天然气占俄管道天然气出口欧洲总量的一半左右,欧盟成员国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对这条管线尤其依赖。乌方“关闸”决定引发两国不满。斯洛伐克总理菲佐22日到访俄罗斯并与普京会谈,菲佐称此访是对乌方立场的回应。普京表示俄方愿意继续向西方和斯洛伐克供应天然气,但目前尚不清楚双方将采取何种方案实现供气目标。
比利时智库布鲁盖尔研究所10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欧盟在俄乌输气协议失效后有三种替代方案:一是欧盟从他国增加液化天然气进口;二是欧盟向阿塞拜疆购买其接收的俄天然气,通过乌方管道输欧;三是欧盟在俄边境城市苏贾购入天然气使其成为“欧洲天然气”,通过乌方管道输欧。
分析人士指出,泽连斯基已明确表示乌天然气运输系统不会用来转运“任何源于俄罗斯”的天然气,后两者方案可行性较低。第一种方案看似“干净利落”,但欧盟国家需要放弃相对低廉的俄管道气,将导致能源成本进一步提升。
美国“渔翁得利”
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是欧盟最大的单一天然气供应方。俄罗斯通过波罗的海海底“北溪”管道、白俄罗斯-波兰管道、乌克兰管道和黑海海底“土耳其溪”管道向欧洲国家输气。冲突升级后,俄方中断了部分管线的供气,加上“北溪”管道被破坏以及欧盟制定“摆脱对俄能源依赖”政策,欧盟成员国进口俄管道天然气的比例从2021年的40%降至2023年的约8%。
为填补天然气供应缺口,欧盟国家被迫高价向美国和卡塔尔等国购买液化天然气,同时增加从挪威进口管道天然气,导致欧盟能源成本一路攀升。
媒体和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俄乌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天然气过境问题,部分欧盟成员国将进一步受到能源短缺压力,俄罗斯每年将失去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乌克兰每年也将损失约8亿美元的过境费。
在“三输”局面下,美国或将坐收渔利。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一跃成为欧盟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占其进口总量的46%,较2021年增长了近一倍。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日前表示,欧盟必须通过大规模购买美国石油和天然气来弥补对美巨额贸易顺差,否则将面临全面关税。分析人士认为,为避免与美国的贸易战,欧盟在能源供应领域将与美国深度绑定,后者或以更高价格出售能源。美国还将借此加强对欧洲能源市场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其在欧洲地缘政治中的影响力。
“能源脱钩”难
欧盟此前设定了于2027年之前停止进口俄罗斯化石燃料的目标。但分析指出,受能源价格过高、成员国存在分歧等因素影响,欧盟与俄“能源脱钩”恐难实现。
美国彭博社报道说,尽管不少欧盟国家近年来开始转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但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依然是便利、实惠且能在自然条件不具备时满足需求的基荷能源。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能源消费总量的24.5%,距2030年的目标数字42.5%远差18个百分点。分析人士指出,可再生能源短期内很难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欧盟仍需与俄罗斯维持一定程度的能源合作。
乌克兰基辅经济学院经济学家本杰明· 希尔根施托克表示,欧盟国家很难对价格低廉的俄天然气视而不见,除非欧盟出台进口禁令。然而,欧盟内部就该问题分歧明显,匈牙利、奥地利、斯洛伐克等国长期依赖俄管道天然气供应,西班牙、法国、比利时等能源消费大国仍在进口俄液化天然气,导致欧盟在对俄实施多轮制裁中从未真正触及俄天然气的进口。
此外,一些欧洲国家企业也不愿放弃对俄能源领域的长期投资。据美媒报道,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仍是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的股东。
克罗地亚政治分析人士罗伯特·弗兰克表示,欧盟一直未能找到完全替代俄能源的方案,随着欧洲通胀不断加剧,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将面临极大阻力。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尔米达·范赖伊表示,欧洲近年来为减少进口俄天然气所作的努力 “令人印象深刻”,但“政治现实是,当欧洲国家在高通胀等危机中挣扎时,要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是极其困难的”。(记者陈文仙,李学军,张改萍,刘昕宇,康逸,李文昕,邓耀敏,陈玉芬,薛东梅)
编辑:吴郑思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