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财经分析】中欧电动汽车谈判仍有空间 车企需要长期战略

新华财经|2024年07月05日
阅读量:

虽然中欧双方仍有达成和解的可能,但预计短期中国纯电动汽车出口欧盟会显著下降。

新华财经法兰克福7月5日(记者邵莉)欧盟委员会周四公布了针对中国纯电动汽车(9座及以下乘用车)加征临时关税的细则。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中欧双方仍有达成和解的可能,但预计短期中国纯电动汽车出口欧盟会显著下降,车企进军欧洲要有清晰的长期战略。

根据欧委会的公报,这项临时关税较最初公布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吉利和上汽的税率仅分别向下修正了0.1和0.5个百分点。从7月5日起临时关税以提供银行担保的形式体现。

接下来的半个月则非常重要,不仅欧盟成员国会有一次程序性投票(虽不具法律效力,但有重要的倾向性),而且相关各方可以提出意见和申请听证会。此后,在考虑了相关方的意见后,欧委会将公布其最终措施提案(期间如果中欧达成和解就不会有这个提案),并由成员国投票表决通过后才正式征收这项关税。

德国一直反对欧盟加征临时关税的做法。联邦经济部长哈贝克周三在柏林证实,他希望通过谈判找到解决方案。关税尚未正式征收,周四欧盟的动作并不重要。来自欧委会的消息称,谈判正在取得进展。

德国媒体报道说,德国总理府不赞成对汽车制造商实施差别税率,正在寻求调整方案,如中欧双方均实施15%的汽车进口关税,或者仅对进口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等。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奥地利经济研究所 (WIFO)等机构最新发布的一项联合研究成果显示,按目前的临时关税税率,欧盟从中国的进口量将将下降42%。而欧盟的纯电动汽车平均价格只会小幅上涨,涨幅在 0.3% 至 0.9% 之间。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43.8万辆纯电动汽车,价值97亿欧元。

奥地利经济研究所负责人加布里埃尔·费尔伯迈尔支持欧盟征收反补贴关税的做法,但建议取消现有10%的进口关税,以表明欧盟“也在关注电动汽车的发展和绿色转型”。而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口量只会下降20%。来自其他国家的进口将增加1%。

欧盟通过任何决议都必须有55%的欧盟国家并代表欧盟总人口65%以上的成员国投票支持,即“双重多数表决制”。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这几个欧盟人口大国(占40%)均曾表态支持这项临时关税,德国必须至少争取另外12个国家投反对票才能阻止提案通过,难度很大。

虽然这项临时关税措施还存在转还的余地,但一些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加快布局欧洲本地化生产。吉利旗下的瑞典制造商北极星Polestar周二宣布,由于美国和欧盟的关税,将把部分生产从中国转移到美国和韩国。

6月中旬,欧洲汽车制造商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决定,将原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零跑汽车一起在中国生产的部分电动汽车转移到欧洲。

欧盟周四公布了一份200多页的文件显示,此次反补贴调查的详尽程度十分罕见。而且欧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中国纯电汽车出口增加将对欧盟相关行业造成实质性损害。

虽然欧委会此次的作法是明显的关税政治化,但也应该看到,它在时下的欧洲很有市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它切中了欧洲制造业的深切担忧:害怕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欧洲的汽车产业有一天也会像光伏产业那样被中国企业打垮、消失。

一位宝马研发中心的工程师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德国汽车制造商利润大幅下降,特别是在中国的市场增长陷入停滞甚至有所萎缩。这些大企业普遍感受到来自中国同行巨大竞争压力。而比亚迪被德国汽车企业视为头号威胁。目前的关税水平基本没法阻止其在欧洲市场扩张。

德国媒体报道,早在今年2月比亚迪就将数千辆车运到了德国最大的汽车码头——不来梅港。有业内人士透露,这可能是比亚迪在为欧盟加征关税做的技术性准备。因为目前其在欧洲的销量还比较小,提前进口一定数量的车,可以在等待终裁结果的过程中争取更多主动。

在欧洲运营换电/储能站的中德合资企业——欧亚电巴的德国股东们正在通过游说的方式争取欧洲政界的支持,希望将欧洲目前还没有生产的换电车型作为此次临时关税的例外选项。

中德合资欧亚电巴国际有限公司(INFRADianba)CEO李煜表示,中国现在十多家车企都有换电车型,换电技术也大幅领先欧美,加之欧洲充电基础设施很可能会成为其绿色出行宏伟目标的短板,如果能保留下这样一条赛道,对中欧双方来讲是双赢。

德国汽车供应商Kirchhoff国际战略负责任人亚历克斯·霍夫表示,中欧双方因此升级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不大。但目前情况,对中国车企并不乐观,可能要在还没有达到预定销售目标的情况下,就需要面临本土化的问题。中国车企有着先进的技术,完全可以考虑像最初德国车企进入中国那样,与当地车企合作。

这位业内专家认为,不少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在本土化方面还很欠缺,而真正融入欧洲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要克服的困难比别人更多,比如在数据安全的问题上要打消消费者的顾虑。

有内业人士指出,中国汽车企业近几年蜂拥出海,仅进入欧盟市场的就有14家企业(欧委会甚至认为这个数量本身就是重要的产业威胁),但是真正谋定而动,有长期战略的却寥寥无几。欧盟的关税大棒提醒我们必须提高出海质量。

在德国有着多年市场品牌推广经验的H&L Solutions公司CEO王乐军表示,欧盟针对中国关税措施,表面上看是危机,但也是对中国电动汽车最好的品牌背书,是免费的高附加值广告。

他认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成功不仅在于销售量,更在于品牌能否真正融入当地市场,这种本土化策略的核心是要与当地市场和消费者建立深度互动,展示对当地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尊重与理解;成为当地市场生态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外来者的存在。从单一的说自己产品好,性价比高,转变为用企业优质的产品去解决当地问题,有温度的传递企业价值与愿景,实现长远发展。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