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北京:深化接诉即办改革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新华社|2024年06月30日
阅读量:

随着《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的正式实施,接诉即办纳入法治化轨道,基层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得到提升。北京接诉即办经验还逐步走向全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管理机制经验,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

新华财经北京6月30日电(记者王君璐)在北京市大兴区天宫院街道天堂河社区,每个单元门口都张贴着“您扫我办”二维码,居民对公共服务、物业管理等有诉求,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反映,社区会第一时间安排专人处理。

“社区试行一年来,解决了150多件居民诉求,目前‘一楼一码’在街道18个社区全覆盖。”天宫院街道工委书记马宪颖说,居民扫码提交诉求后,社区能办的直接办;社区办不了的,街道“吹哨”,协调相关部门跟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北京市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依托12345热线,创新开展“吹哨”报到、接诉即办,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层治理大变革。

走进12345市民热线话务大厅,电话声此起彼伏,750个座席全年“7×24小时”快速受理诉求。北京市343个街乡镇和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企业全部纳入接诉即办。“哨声一响”,相关单位向一线报到,直达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北京市坚持党建引领,将接诉即办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治理格局深刻重构。治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量下沉,构建起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主体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凝聚。

北京市还要求首接单位负责到底,向来电人、12345热线“双反馈”,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办、件件有回音”。接诉即办建立了考评机制,每月全市大排名,让各级干部围着问题转,办好群众的“关键小事”。

2023年,12345热线共受理市民反映2143.8万件,诉求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达到95.5%和96.1%。

2021年以来,北京市通过12345来电大数据“算出”群众反映集中的高频共性民生痛点问题,建立“每月一题”机制,推动接诉即办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化。

今年,这一机制聚焦小区周边公共停车资源有偿错时共享、校园周边交通综合治理等13个痛点重点民生问题,各区也在此基础上制定区级“每月一题”开展专项治理,形成条块联动合力。

随着《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的正式实施,接诉即办纳入法治化轨道,基层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得到提升。北京接诉即办经验还逐步走向全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管理机制经验,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

现在,除了拨打电话,市民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20个互联网渠道反映诉求。12345热线还提供8个语种的外语服务,为外籍人士来华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接下来,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热线智慧化应用水平。完善‘接、派、办、评’全流程工作机制,不断推动接诉即办改革持续深化。”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说。

 

编辑:王晓伟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