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新华解读】前5个月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8% 政府债券融资发行使用提速

新华财经|2024年06月24日
阅读量: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前五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恢复性增长态势,重点领域支出得到保障。值得关注的是,5月份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合计达1.34万亿元,单月净融资规模与前四个月合计规模基本相当,伴随后续特别国债的陆续发行,政府性基金支出有望持续加快,将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支撑。

新华财经北京6月24日电(记者董道勇)财政部24日公布的2024年5月财政收支情况显示,1至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912亿元,同比下降2.8%,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2%左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359亿元,同比增长3.4%。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前五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恢复性增长态势,重点领域支出得到保障。值得关注的是,5月份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合计达1.34万亿元,单月净融资规模与前四个月合计规模基本相当,伴随后续特别国债的陆续发行,政府性基金支出有望持续加快,将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支撑。

前5个月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8%

财政部数据显示,1至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912亿元,同比下降2.8%,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2%左右。

分中央和地方看,1至5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778亿元,同比下降6.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54134亿元,同比增长0.5%。分税收和非税收入看,1至5月,全国税收收入80462亿元,同比下降5.1%,扣除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0.5%左右;非税收入16450亿元,同比增长10.3%。

银河证券宏观研究团队分析认为,鉴于政策基数效应和经济基本面的供需矛盾,当前财政收入端仍然整体偏弱,其完全修复仍然需要一定时间。值得关注的是, 1至5月份税收收入增速整体偏慢,而处于“跷跷板”另一头的非税收入则保持较高增速。

新华财经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完成进度为43.3%,略低于过去5年45.2%的平均水平。从月度数据看,5月当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同比下降3.2%,与历史同期相比仍然偏缓。

从具体税收收入看,1至5月,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6.1%。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7.2%。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1.7%。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增长1.5%。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同比下降8.7%,房产税同比增长20.1%;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比增长12.7%,土地增值税同比下降5.3%,耕地占用税同比增长21.4%。

银河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团队负责人张迪认为,在供需复苏分化之下,增值税更多是受到基数效应影响,而所得税则反映基本面隐忧。他认为,目前国内供给端复苏较强,下半年增值税增速有望迎来修复。

政府债券融资发行使用提速

财政支出方面,1至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359亿元,同比增长3.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4429亿元,同比增长10.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3930亿元,同比增长2.4%。

新华财经数据显示,1至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完成进度为38.0%,略高于过去五年同期均值37.7%。从月度数据看,5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6%,较上月回落3.5个百分点。

从具体分项来看,主要支出领域中,1至5月,农林水支出同比增长12%;城乡社区支出同比增长9.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4.5%;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同比增长4.3%;教育支出同比增长2.3%。此外,债务付息支出同比增长7.3%。

张迪分析认为,1至5月,基建方面持续高增主要来自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主要源于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项目落地带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披露的数据,截至5月末,去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项目的开工率已经超过80%。

张迪指出,今年5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合计高达1.34万亿元,净融资发行进度由四月的15.8%大幅提升至30.8%,为年初以来的发行高峰,单月净融资规模与前四个月合计规模基本相当。他认为,伴随后续特别国债的陆续发行,今年政府性基金支出有望持续加快,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一定支持。

数据显示,1至5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638亿元,同比下降10.8%;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7704亿元,同比下降19.3%。

展望下半年,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在落实好前期出台措施的基础上,积极财政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扩围,聚焦关键环节发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一方面,抓好落实,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统筹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另一方面,考虑到目前国内有效需求有待提振,财政或相机加力,谋划增量政策工具。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