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财经分析】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在即 二级市场料短期影响有限

新华财经|2024年05月13日
阅读量:

在机构欠配延续、资金面无忧、降准可博弈、市场对供给已有充分预期的大背景下,债市继续调整的幅度有限。现阶段,超长期利率债或在2.4%至2.6%区间运行,于2.6%附近有阶段性支撑。

新华财经上海5月13日电(记者 杨溢仁)本周,市场高度关注的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终于落地。

分析人士认为,从5月17日首发到11月中旬发行完毕,虽然目前尚未公开每次的发行金额,但大概率将呈现小额频发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市场有望避免因集中大规模发行导致的资金面阶段性压力,以及债市波动的加剧。

市场波澜不惊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举例来看,SKY_3M回落5BP至1.58%;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下行4BP至1.86%;SKY_10Y下探5BP至2.29%。

显然,《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的公布,在极大程度上缓和了各机构对于国债“脉冲式”供给影响债市负面的担忧情绪。

就具体发行安排来看,有几个信息点值得关注。

首先,是明确了特别国债的招标日期,从5月17日首发到11月中旬发行完毕,一共有22次。“虽然目前尚未公开每单产品的发行金额,但我们判断,大概率将呈现小额频发的特点。”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总监冯琳指出,“就发行安排来看,今年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发行周期要长于市场此前预判,发行节奏也较为平缓,这有利于避免集中发行对资金面造成阶段性压力。”

其次,就招标安排分析,此次特别国债采用市场化发行(非定向发行),一方面体现了管理层推进债券发行市场化定价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关键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再者,是发行期限包括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且从发行次数看,以30年期为主,符合市场预期。“从2016年开始,为了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财政部开始增加30年期国债的发行次数。”冯琳认为,“超长期限特别国债的发行,可以更好匹配长期限项目融资需求、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财政对长期限项目的资金保障能力。”

行情仍有支撑

“特别国债供给节奏慢于预期,且上半年供给进度偏慢,叠加机构配置需求仍在,我们认为,当前债市的长端品种调整风险可控,二季度时间仍是债市的朋友。”华创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说。

“对于目前的债市而言,基本面的支撑同样不容忽视。”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瞿瑞指出,“就基本面来看,虽然4月CPI数据有所回升,但整体仍处于明显偏低水平,这意味着当前物价上涨动能偏弱的状况仍在延续。同时,在4月的金融数据中,社融总量、结构均欠佳——尽管这主要受到了信贷资金‘防空转’、政府债券发行节奏等因素影响,可同样反映出了当前楼市较为低迷、宏观经济依然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偏弱的现状,短期内,市场对基本面的弱预期大概率难以扭转。”

展望后续,尽管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担忧,5月政府债券的净融资规模大概率会超过万亿元水平,而缴款带来的资金摩擦难以完全对冲,需关注第四周供给放量对资金面构成的扰动,但大部分持乐观态度的机构判断,彼时货币宽松值得期待。

“我们认为,近期降准的优先级或大于降息。”浙商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说,“当前货币政策的主基调更为审慎,但鉴于大行的资金体量已回归至2023年12月左右的位置,若后续政府债加速发行,那么出于‘增强宏观政策一致性’的诉求,货币政策尚有一定必要去配合降准,若降准出现在政府债发行之前,则有望形成短暂的流动性宽松,对中短债将构成相对利好。”

投资分歧渐现

回到债市布局层面,“我们预计,二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或围绕2.3%附近盘整,建议各机构待利率调整至2.35%以上关注逢高布局机会,下行至2.25%附近注意止盈风险;30年期国债方面,各机构在供给高峰期应注意交易风险,建议于2.5%下方关注止盈风险,若调整至接近2.65%,可考虑逢高配置。”周冠南判断,“三季度,债市的供给压力会有所增大,供需结构或加速向均衡水平修复,届时债市对利空消息反应将更加敏感,各机构需重点关注政府债券供给节奏、经济高频数据和机构交易数据,予以灵活应对。”

来自华泰证券固收团队的观点认为,在机构欠配延续、资金面无忧、降准可博弈、市场对供给已有充分预期的大背景下,债市继续调整的幅度有限。现阶段,超长期利率债或在2.4%至2.6%区间运行,于2.6%附近有阶段性支撑;中短端利率债的相对稳定性更好,建议继续博弈曲线陡峭化机会。眼下,各机构仍可持有“3年、5年期利率债+2年期左右信用债”“存单+二永债+转债个券”,配置盘可在调整中关注超长债配置机会。

不过,也有持相对审慎态度的机构建议,目前应继续保持谨慎。

一位券商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个人认为,当前债市长端利率尚不具备继续下攻的基础。管理层之所以提示长债风险,并属意长债收益率处于合理区间,一方面,是为了规避银行、保险等配置型机构做多长债,继而引发类似于‘硅谷银行’的风险;其次,长债收益率的方向和幅度需要同经济基本面相匹配;再者,交易型机构做多长债在加剧市场波动的同时,也将加剧金融脱媒的风险,而合理的长债收益率则有望降低前述两大隐患。”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