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四化融合”推进信用城市建设再上层级
近年来,滨州市以城市信用体系建设为支撑,将全市所有押金事项重新梳理,实行分类管理,对能取消的押金事项一律取消,无法取消的采取信用替代,在“无押金”服务推进过程中,将结构化、知识化、应用化和生态化机制深度融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模式。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以城市信用体系建设为支撑,将全市所有押金事项重新梳理,实行分类管理,对能取消的押金事项一律取消,无法取消的采取信用替代,在“无押金”服务推进过程中,将结构化、知识化、应用化和生态化机制深度融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模式。
突出“系统化”,建立全链条工作体系
“无押金服务”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滨州市对市域内押金事项全面摸排梳理、逐一归纳分类,整体性谋划,做到纲举目张。
具体工作中,滨州市构建“1+1+4”工作体系。第一个“1”即一套“攻坚方案”,制定创建“无押金城市”实施方案,作为总体性指导文件,各级各部门主动认领任务,分领域、分地域细化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抓推进抓落实。
第二个“1”即一张“管理清单”,建立押金事项管理清单,将摸排总结的16个高频事项纳入清单,逐项明确名称、定义、场景、信用等级要求、适用条件等属性,对押金事项收取方式、收取主体、收取金额等实行动态管理、过程管理、销号管理。
最后一个“4”即四条“实施路径”,针对纳入管理清单的16个高频押金事项,从依法清理、直接取消、信用替代、加强监管四大类别,精准分类施策。
突出“数字化”,联通全领域信息网络
“无押金服务”的基础在于数据支撑。滨州市强化信用信息归集,深入拓展应用范围,在数据层面上统一管理、共享共用。
具体工作中,滨州市打造“一库三信用”。“一库”是指通过对“无押金”事项4类实现方式的成果,进行梳理、汇总、累积,建立“无押金”事项标准化体系,打造一个“无押金”事项知识库。“三信用”是指围绕打造“一库”,聚力抓好信用档案、信用积分、信用场景三个着力点:一是信用档案实行“一人一档”。
突出“应用化”,强化全环节平台支撑
“无押金服务”的核心在于用户体验。滨州市强化数据赋能,搭建系统平台,让“无押金”应用场景可观、可得、可控、可用。
一方面,“面”上建平台,实现服务集成。滨州市在“无押金”事项知识库的基础上,建设市“信用无押金”平台,信用就医、信用住宿、信用借阅、信用停车、人才公寓信用租赁、养老公寓信用租赁6个领域已实现一键查询、网上办理。
另一方面,“点”上攻难点,靶向发力突破。以民生需求为导向,重点性攻坚突破,滨州市在“住院押金”方面,探索推出“信用就医”和“直接取消住院押金”两种模式,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住宿押金”方面,规上住宿企业和连锁酒店登记系统与市“无押金城市”平台互认,出示“信用权益码”即可“无押金入住”;在“投标押金”方面,打造“融e办”平台,实现电子保函全面替代投标押金。
突出“生态化”,构筑全方位机制保障
“无押金服务”的生命力在于常态执行。滨州市推动数字政府整体联动、自我成长,打造“信用无押金”城市生态圈。
底层信息做支撑。将“信用无押金”系统与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进行关联,以7亿多条信用信息作为支撑,通过“信用无押金”系统查看个人、企业信用积分和适用场景。
具体应用强操作。将“信用无押金”系统与医保、医院住院HIS、宾馆住宿、银联、部门监管等管理系统进行关联,提供“信用就医”“信用住宿”“信用租赁”等“无押金”服务。长效制度重管理。
健全联动管理机制,定期调整、更新押金事项管理清单,不断完善优化“无押金城市”平台功能,加快线下“无押金服务”场景向平台迁移,押金管理部门与平台同步推送“无押金”事项运行情况,并纳入信用记录。
同时,完善失信惩戒机制,根据使用主体履约状况,动态调整信用等级,联合市场监管、金融风险管理等部门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
滨州市自开展“无押金”服务新模式以来取得明显成效,已有16个具体事项实现“无押金”管理,“住院就医”“宾馆住宿”“企业招标”等5个押金事项实现“信用承诺”替代。全市104家公立医疗机构已全部实现“取消住院押金”,受益患者30.91万人次,累计减免住院押金7.18亿元;117家酒店宾馆加入“信用免押金住宿”试点名单,“无押金住宿”受益人数达365.4万人次,减免住宿押金约7.23亿元。
此外,滨州市打造“融e办”功能平台,实现企业使用电子保函替代投标保证金,推进银行、保险、担保保函替代保证金服务次数1476次,4851家企业、820个项目享受免收保证金政策,免收保证金达6.71亿元。(肖迪胜、燕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