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强化信用创新 赋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常州板块”发展迎来新起点:全市上市公司累计突破100家,上市后备梯队也已蔚然成型,涉及6大产业矩阵的706家企业。这份耀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常州深耕产业发展,推动优质企业、链主企业、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迈向资本市场的谋略和布局,更是常州坚持十年如一日的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强化信用创新赋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努力和决心。
信用破题引领改革创新,为企业“松绑”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紧缩与运营成本持续攀升,传统审批制度的弊端也进一步束缚了企业发展活力。在此背景下,常州以信用改革为突破口,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为企业松绑减负,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
为了破解项目落地慢、开工难的困境,常州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动“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招商项目常态化采用“标准地”方式供地,企业只需承诺按照既定建设标准施工,政府则承诺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实现了“项目等地”向“地等项目”的转变。在“政企互信、政企守信”理念下,常州一批产业项目平均提前90天启动建设,企业的优良信用成为了推进投资项目的“通行证”。
在加强信用监管领域,常州建立了“事前指导预防、事中审慎监管、事后巩固提升”涉企合规机制,全面推进“审批—监管—执法—信用”闭环管理改革,实现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常州将信用理念融入综合执法,全面推行“监管一件事+综合查一次”模式,对风险较低、信用良好、三年内未被行政处罚的检查对象,除特殊行业和重点领域外,实行一般监管,为企业营造安心、放心、暖心的发展环境。
针对政府合同履约监管难题,常州提出实施“133”模式改革,重塑政府合同履约应用机制。该模式通过搭建合同履约管理平台,整合三类关键数据,提供三项专项服务,成功实现了合同履约信息的跨部门、跨地区大闭环管理,显著提升了政府合同的履约率与公信力。截至目前,常州已累计收集合同及履约信息55160条,向相关部门推送履约风险预警1145条,不仅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经营主体营造了一个更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信用惠企服务持续优化,提升民生福祉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长期以来普遍面临融资瓶颈、信用修复程序复杂以及监管压力递增等多重挑战。
针对这一现状,常州统筹建设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目前已成为全市中小微企业获取综合金融服务的主要入口。该平台成功吸引了超过16万家经营主体注册,通过与银行机构的数据挖掘和联合建模,实现了全流程放款服务。此外,平台精心设计的“常信贷”、“常个贷”、“常农贷”等系列“信易贷”产品多达155种,累计满足企业融资需求超过3700亿元,特别是在过去四年间,助力23728家首贷企业成功获得资金支持。
在信用修复领域,常州率先在全省建立了“信用中国”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之间的信用修复结果互认机制,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提升了修复效率。同时,创新推出的“信用中国信用修复辅助工具”,实现了信用修复服务的全程线上办理,真正做到“零接触”、“零跑腿”。通过“常州政企通”微信小程序,平台已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送预警通知7600余次,为企业营造了更加宽松、友好的市场环境。
此外,常州还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出台了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24个重点领域的345项免罚事项。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成功办理免罚案件2995起,涉及金额高达1.18亿元;同时,实施从轻减轻处罚案件2267起,涉及金额7611.4万元,不仅减轻了企业经济负担,还增强了企业合规意识,促进了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信用创新应用不断拓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溧阳、武进、天宁、钟楼等4个辖市区成为省创新信用管理与服务县级试点,“信易修”案例入选“信易+”全国应用典型案例,10个案例入选“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案例……近年来,常州积极探索信用应用创新新场景、新模式,充分发挥信用在服务经济发展、助推社会治理、提升民生品质、深化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义、可复制推广的典型举措。
为了加快解决信用应用不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常州已连续两年实施信用应用创新“揭榜挂帅”行动,评选出20个示范和优秀项目,其中7项入选全国优秀案例,涵盖政务服务优化、社会治理创新等领域,彰显信用体系建设卓越成果。常州还打造“信易+”创新模式,实施守信激励措施,如发放“常商服务卡”、提供创业贷款支持等,让守信者享受便利。溧阳个人诚信积分评价模型和天宁“最美新市民”评选机制的推出,也进一步扩大了守信激励的覆盖面。
此外,常州将信用信息查询功能嵌入政务服务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并率先搭建“跨省通办”项目审批代办平台,解决跨省办理难题。常州还积极推动信用信息与业务应用深度融合,将信用报告嵌入校外培训机构、存量房交易一体化、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等平台,为行业监管提供信用支撑。(余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