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大股东质押逾21亿股 部分质押疑“变现”
□本报记者 刘兴龙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股权质押被一些创业板公司大股东赋予了更多目的。2010年以来,创业板股权质押行为日益盛行。统计显示,自创业板成立至今,有59位公司大股东进行了股权质押,质押股份合计21.78亿股,占他们持股总数的比例为49.96%。按照9月27日收盘价计算,这些大股东质押股权的市值高达224.61亿元。而股权质押的质权人不乏融资公司、投资公司和个人,大股东除了为借款维持经营之外,股权质押的目的正渐趋多元化。
质押目的多元化
9月20日,富春通信发布公告,实际控制人缪品章因资金需求将持有的限售股749.60万股质押给了5位自然人,分别是张再定、李锂、王碧波、范春梅和曹丽英。缪品章此次质押的股份,占其个人持股的73.3%。除了李锂与海普瑞董事长重名外,其他几位在公开资料里均未出现过。
创业板的股权质押源自2010年年初,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质权人全部是传统的金融企业———信托公司、银行等。2012年以来,创业板的质押行为迅速升温,截至9月27日,已有84位股东公告了141笔质押信息,接近2010年-2011年的质押信息数量总和。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原本“单纯”的质权人队伍突然涌入了许多新面孔,这也是刺激质押行为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年2月,向日葵连续发布三份股权质押公告,控股股东吴建龙将其持有的3300万股质押给浙商证券,将1352万股股份质押给王重良;股东香港优创国际投资集团将其持有的796.83万股质押给国信证券(香港)融资有限公司。这是创业板公司股东第一次将股权质押给个人,市场对于王重良的身份有诸多猜测。据称其可能为宁波私募大佬,早期曾大量持有宁波富达原始股。
业内人士指出,一般来说,股东质押股权是为了获取资金,质权人多为银行和信托公司等拥有信贷功能的金融机构。然而,如今大股东除了维持经营之外,借款目的更加多元化,包括以贷养贷、证券投资等,这些投资不符合银行和信托机构的风控要求。由此,质押市场出现了以投资为目的的质押方,对于投资风险和资金用途要求不严,但是利息水平较高。
今年8月,三五互联控股股东龚少晖因资金需求将其持有的1600万股质押给了海通创新证券投资有限公司。资料显示,海通创新证券投资有限公司是海通证券于今年4月刚刚成立的子公司,专门从事金融产品等投资业务,注册资本30亿元。
个别股东质押行为频繁
公开资料显示,三五互联控股股东龚少晖堪称一位“质押专业户”,近年来已经先后6次质押股权,质押的对象除了海通创新证券投资有限公司之外,还包括海南省信托有限公司、蔡丽萍、陈丽娟、华莹、陈雪琴等机构和个人(个人质押出现在今年4月之后)。
尽管距离解禁日期还很遥远,不过向日葵控股股东吴建龙已将多数股权质押。经过频繁的质押,9月6日公告显示,吴建龙在将1486万股股权质押给浙商证券之后,其持有的2.09亿股股权中,已有95.49%的股份进行了质押,占向日葵总股本近四成。按照9月27日收盘价计算,吴建龙质押股权的市值高达11.65亿元,高居创业板股东质押榜单首位。
实际上,像龚少晖、吴建龙这样进行股权质押的创业板控股股东并不少见。统计显示,自创业板成立至今,59位大股东进行了股权质押,质押股份合计21.78亿股,占他们持股总数的比例为49.96%。按照9月27日收盘价计算,这些大股东质押股权的市值高达224.61亿元。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除了向日葵今年以来走势一直低迷之外,其余质押股权数量较多的创业板公司均有较大涨幅。开晓胜、华仁世纪集团、海淀科技发展公司、贾跃亭、金龙控股集团分别是盛运股份、华仁药业、三聚环保、乐视网和金龙机电的控股股东,质押股份市值位居第二位至第六位。这5家创业板股票今年以来的涨幅均超过20%,平均涨幅高达37.09%。
业内人士表示,股权质押是一种正常的金融行为,不过如果创业板公司大股东出现频繁质押或超比例质押的行为,则可能会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一方面,投资者会担心大股东可能名为质押实为变现,导致股价出现波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获得新发展机遇时,注入资产可能估值偏高,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