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资产压缩明显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解读当前银行业热点话题
新华财经北京9月12日电(记者李延霞)经历了两年多的严监管,当前银行业风险形势如何?严监管的态势是否会持续下去?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有哪些变化?针对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近日进行了解答。
主动出击高风险资产压缩明显
通过治乱象,银行机构资产高速扩张、虚增规模的顽疾得到遏制。“两年半以来,银行业资产增速从过去的15%左右降低到目前的8%左右,按原有增速算,相当于两年半以来总资产少扩张约54万亿元,主要是通道业务和脱实向虚的业务。”肖远企说。
影子银行规模大幅缩减,共压缩高风险资产约14.5万亿元;同业理财余额较2017年初下降85%,监管套利突出的同业投资减少3.65万亿元;信托公司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规模同比下降13.15%。
“这些都是难啃的骨头,一些机构不愿意主动暴露处理风险,这要求监管部门主动出击,进行早期干预化解。”肖远企说。
他表示,压降通道类高风险资产不仅为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开了一个好头,也为银行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腾出更多空间,从而确保贷款增速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
肖远企说,过去,银行业资产增速高出GDP增速1倍,目前已经基本与GDP增速相匹配,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更加畅通,同时为处置风险打下很好的基础。
突出重点严密防范信用风险
防范化解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风险的突出任务。据了解,两年半以来,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贷款4.4万亿元。
肖远企表示,监管部门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方面从源头上管控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增量的处置力度,包括要求银行多计提拨备进行不良核销。
不良贷款的处置,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也腾出信贷空间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当前的贷款增速对实体经济增长起到了良好支撑。贷款要占用资本,如果没有处置不良贷款腾出的空间,是很难做到的。”他说。
对一些问题机构的风险处置会不会造成风险外溢?肖远企表示,通过压缩高风险业务,表外业务转到表内,计提相应的拨备覆盖,业务管理更规范,监管看得更清楚。“这是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不会造成风险外溢。”
结构优化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防风险治乱象的同时,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也在加大。今年前7个月,用于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8万亿元,同比多增7798亿元。
更多资金投向民营和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7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86%,比各项贷款增速高7.18个百分点。
除了贷款渠道,债券渠道也在发力。数据显示,目前银行保险机构表内外资金穿透后投资债券共计68万亿元,其中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余额超过7.3万亿元,占全部专项债余额的比重超过80%。
在监管鼓励加大对制造业等领域支持力度的背景下,信贷投放会不会集中到龙头企业?肖远企表示,银保监会推出的联合授信机制,目前已在1000多家企业试点,将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银行盲目追寻一个企业的现象已大大缓解。”他说。
持续巩固 严监管态势不变
在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严监管的态势会不会发生改变?肖远企明确表示,严监管的取向没变。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银保监会系统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268件,处罚银行和保险机构1239家次,处罚责任人员1664人次,罚没金额5.94亿元。
“不同时期,监管重点要与监管对象的风险水平、业务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密切关联起来,但对违法违规、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严监管是不会放松的。”肖远企说。
他表示,当前严监管的一大特点是加大了对处罚的披露力度。“处罚不能羞羞答答、遮遮掩掩,要公开向社会披露,并要求机构向董事会、监事会披露,经营管理层不能自己消化掉。”
肖远企表示,下半年会继续加大处罚的披露力度。“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通过处罚达到治理乱象、维护行业稳健发展的目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