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过后”看如何盘活存量
核心提示:无论银行业是否真正面临“钱荒”,在流动性紧张过后,面对暴露的问题,“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无疑是改革的核心。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国债期货以及创新外汇储备应用近期屡被提及,可能成为这一轮改革的“先锋军”。
作者姜楠
北京(CNFIN.COM/XINHUA08.COM)--银行“钱荒”紧张过后,“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已经是政策新的着力点。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国债期货以及创新外汇储备应用近期屡被提及,可能成为这一轮改革的“先锋军”。
资产证券化解决流动性期限超配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巡视员刘建红7月4日表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间市场共发行了896亿元规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有序展开。随即,信贷资产证券化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
其实,早在银行“钱荒”蔓延之际,就已经有专家提出资产证券化是解决流动性问题的一剂良药。
金融学博士后、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李建军(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 专栏)接受人民币频道采访时表示,所谓流动性紧张不是真紧张,而是结构性紧张,造成流动性危机的原因在于期限超配。由于存款和资金来源都是短期,而贷款是长期。因此,央行要求各银行增强流动性管理,就要提供一个工具,这就是“资产证券化”。将长期资产成为金融产品,通过买卖可以解决流动性管理上的期限超配。
有专家指出,资产证券化符合当前“盘活金融资源存量”的政策导向,有助于推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有利于为中小企业开辟更广泛的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的重要方向,资产证券化从试点走向常规的条件已经具备。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
资料显示,我国自2005年启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在2008年至2008年期间,共有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等11家金融机构发行了17单、总规模达667亿元的产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有所停滞。2011年再度重启后,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机构在内共有6单、总规模为228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获得发行。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