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万平方米,为近13.2万户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回顾“十三五”期间的旧区改造,上海着实干了一件“大事”,也干了不少“小事”。
小到街角的“口袋公园”、路边十几平方米的包子铺,一段“花香弄堂”,甚至一部崭新的电梯,一个修旧如旧的门楣,一块精致的雕花砖。“大事”背后,一件件关键“小事”,让市民在家门口、细微处,感受人民城市的温度。
第三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研讨会现场
人人参与:老弄堂由乱到治,民心从散到聚
江阴路72号曾一度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经过短短半年多的“微更新”,老弄堂上空杂乱的架空线入地了,公共空间堆放的杂物与违章搭建不见了,顶楼天台成了“空中花园”,住在这里的居民重展笑颜。
小区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居民自己拿主意。借助“微更新”项目和平台,南京东路街道让社区中越来越多的群体参与到社区改造与维护。更新完成后,院落、楼组由楼组长牵头制定公约和清扫排班表,居民轮流打扫卫生,楼里合用的卫生间一直保持着干净整洁;“爱心花匠护绿小组”“共享文明清道夫”“商居睦邻汇”等居民自发组织团队陆续成立,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持续强化。人人参与,让百年老弄堂焕新生。
“微更新”后的江阴路
人人尽力:旧改跑出加速度,提升群众满意度
城市更新,多方利益交织,问题纷繁复杂。一百多天的时间,让千余户居民“零执行”搬迁,听起来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黄浦区宝兴里做到了。
172天时间,1136证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这项近年来上海大体量旧改项目居民签约、搬迁完成时间新纪录的背后,有每个人的努力。
在区级“党建联席会议+临时党支部”的党建工作架构下,6个专项小组成立,宝兴里旧改有了组织保障。在党员先锋和热心群众积极带头下,邻里间展开谈心沟通、议事共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历史积怨一一妥善解决。依托群众工作“十法”,居民区党总支统筹律师、社会公信人员等多方资源,组成人民调解站,与重点户、难点户、热点户点对点沟通,化解矛盾。众擎易举,人人尽力,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宝兴里旧改地块居民集体搬家
人人共享:城市治理更精细,“小确幸”里“大民生”
在梧桐成荫的乌鲁木齐南路,红砖墙后有时传来评弹唱段,有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徐汇区天平街道邻里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邻里温情时光重回社区。
集助餐、助浴、助洗等为老服务,以及照护、医疗于一体,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打造养老“15分钟照护圈”,“老有颐养”诠释幸福晚年。承包“白发”“白领”一日三餐,社区食堂在更多社区里落地,暖胃又暖心。
得益于上海农商银行加装电梯信用贷款,虹口区逸仙小区30台电梯上上下下、平稳运行,居民出行更方便。以普惠金融赋能社会治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服务民生方面爆发更大能量。
以解决“流浪猫治理”为起点而设立的社区“自治金”在帮困扶贫、助老助学等方面发挥作用,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将“爱的旋律”传得更远更广。
“66梧桐院·邻里汇”社区活动
陆家嘴街道社区食堂
南京西路街道居民文明喂养流浪猫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12月30日发布的“第三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中,像上述“共建共治共享”的典型案例比比皆是,上海下“绣花针”功夫,交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创新答卷。城市更新,剥离棚户陋巷,露出人民城市“真容”,是上海最美的样子。(杨子华)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