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治力”托起超大城市有序运行 基层治理更加高效科学

超大型城市上海正变得更复杂、更精密,城市精细化管理更是基层治理者需要面对的挑战。12月30日,“第三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不少入选案例充分体现了上海基层部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治”力量,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两张“网”,从而实现高效、科学的智慧治理过程。

疫情防控中跑出上海“速度”

此次新冠疫情防控的“上海经验”充分说明:没有数据共享推送、没有联防联控的智能化体系,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会成为无法完成的任务。

以浦东新区为例,疫情管理要素体量大、难度高、情况复杂,依靠人力管理较为困难。通过组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浦东新区打造“城市大脑”,极大提高了工作效能。区城运平台承担疫情类热线工单的平台流转工作,进行分类分级处置,尤其对隔离观察件、小区出入管理件等工单事项强化处置。同时积极开发防疫智能应用场景,在上海率先上线区级“新冠疫情防控系统”,实现口罩预约、信息登记等功能等。

1.jpg

“城市大脑”承载体—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工作现场

“一网统管”在疫情防控期间跑出了上海“速度”:在首个试点的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人员排摸从最初的两三天降至了15分钟至2小时;徐汇区借助“一网统管”开发的“汇治理”平台,最大程度用好数据资源,汇聚数据4.6亿条,做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

针对疫情对实体经济和小微、民营企业带来的冲击,以上海农商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第一时间出台相关政策举措解企业燃眉之急,并发挥线上服务便捷、安全的优势,在提供各类基础金融服务的同时推出征信查询、在线问诊、同程患者查询等服务。

智能关爱中感受上海“温度”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智能化手段在全市各区各街道织就的“网”中,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作为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街道,江苏路街道不断探索拓展“一网统管”应用场景,根据家庭特点,为部分独居老人试点安装了智能水表和智能门磁。

老人如果在家,总得用水。水表没走,意味着老人家里可能“有情况”。一天之内,智能水表的读数一旦低于0.01立方米,街道城运中心的“一网统管”平台就会自动生成案件,从政务微信上反馈给街道和居委会,由居委会安排人员立刻联系老人、上门探视,并将探视情况上报给街道。

2.jpg

独居老人家中“智能水表”可“读”出老人生活变化

此外,只要检测到入户门24小时没有打开,智能门磁就将自动推送预警信息。根据试点情况,江苏路街道接下来还将运用更多的智能化手段去服务老人。

数字转型中彰显上海“力度”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正推动上海城市运行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不少“老顽症”通过数字转型系统得到了有力解决。

电瓶车乱充电一直是难以根除的“顽症”,宝山区高境镇引入互联网思维,拿出了一个“疏堵结合”的综合整治方案。“疏”,是引入市场上主流充电设备,见缝插针地在各居民区安装各类充电点位8000余个,以及针对充电设备使用率过低的小区,推出镇域电瓶车充电补贴方案,引导居民养成在充电点位付费充电的消费习惯;“堵”,是引入“智能梯控”电瓶车报警管控系统,添置烟感报警器、悬挂式灭火设备、智能充电设置漏电保护等手段,同时将相关智能感知端接入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派出所、消防支队、城管中队等部门联勤联动。

长三角区域间的行政壁垒、数据孤岛也在大数据平台中被打破。青浦区发改委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进公共信用一体化建设,会同苏州吴江、嘉兴嘉善两地在环保领域共同认定了区域统一的严重失信企业名单,在跨区域联合惩戒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探寻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上海的必答题。本次入选案例充分反映出上海城市治理从数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的进程。专家表示,管理网络的“智治力”,托住了上海这座城市运行的底座,下一步要持续发力,形成全社会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邓侃)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