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茶叶扶贫成效显著 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11月27日16:16分类:区域经济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张新新)纬度高、海拔高、环境清洁度高。“三高”的地理特征让甘肃陇南所产茶叶品质优良,在西北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产品始终供不应求,陇南茶叶的价位因此偏高。在陇南的茶叶重点村,茶叶收入已占农民收入的75%以上,占贫困户收入的60%以上,茶叶已成为陇南茶区农户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与此同时,陇南茶叶却受到规模化程度低、采摘成本高、品牌建设滞后、产业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困扰,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

——“退耕还茶”打造出中国最北茶区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秦巴山区,是甘肃省唯一全境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也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陇南早在两宋及明清时期就是茶马交易的重要地区,以“秦蜀道”为干线的茶马商道遍布全境。受“茶马古道”辐射影响,形成了陇南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文化,陇南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至今保留有20多株清朝道光年间种植的茶树,陇南康县阳坝镇也存有上千年的野生古茶树。后由于各种原因,陇南的茶叶种植逐渐萎缩,建国前已很难见到茶园。

1949年之后,陇南东南部文县、武都、康县等茶叶适生区陆续引进茶苗,但茶园规模相对较小,零星分布。2002年后,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影响,陇南开始大规模“退耕还茶”,成为中国纬度最高的茶区之一。

到2017年,陇南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7.8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1.3万亩,茶叶总产量134.8万公斤,总产值2.4亿元。全市共有茶农1.93万户,8.45万人。

——一亩茶换来十亩粮 茶园中闯出扶贫新路

“当时村中的老年人都不同意,害怕没饭吃。”说起2002年村中推广茶树种植时的艰辛,村支书高清明仍记忆犹新。时至今日,他所在的水蒿坪村已是文县碧口镇的茶叶种植专业村,全村所有耕地均种上了茶树,茶园面积2410亩,2017年全村茶叶产值达700余万元,村中还建起了甘肃第一家茶博物馆。

高清明介绍说,茶园亩均收益在5000元左右,品种好的茶园一亩地收益能达到2万-3万元,借助茶叶,村人均收入早已过万元,村中茶叶种植大户一年能有20余万元收入。

“现在一亩茶园的收益能换来十亩地的粮食,村民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摆脱了贫困。”高清明说。

同样是种茶,康县阳坝镇天鹅湖村的贾小刚则让茶园吃上了旅游饭。天鹅湖村地处国家4A级景区梅园沟内,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贾小刚把茶叶种植和旅游观光相结合,游客除了观赏茶园外,还可以亲自体验采茶,采摘后的鲜叶最快4小时便可制成成品茶由游客带走。

“我们公司生产的茶叶有1/3直接由游客买走,还有1/3由大客户提前一年预定,剩下的1/3在网上销售。”贾小刚说,目前一年能销售100多万元。

——供不应求让假冒陇南茶横行

陇南茶产区位于江北茶区北缘,“三高”的地理特征决定了陇南茶园休养时间长,采摘轮次少,从而造就了陇南茶叶芽头重实,内涵物丰富,香高耐泡,绝无污染的独特品质,这让陇南茶叶在西北,尤其是甘肃本省有很高的知名度。但由于陇南茶园面积小、产量有限,市场供不应求,往往每年10月份当年陇南茶便售罄,因此不少四川、陕西茶叶便假冒陇南茶充斥市场。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目前市场上一半以上的陇南茶均为假冒。

陇南的茶叶生产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茶农自己采摘或雇采茶工采摘鲜叶,自己加工,自己向茶叶销售企业、经销商销售,利润空间相对较大,但要承担销售风险。一种是茶农自己采摘或雇采茶工采摘鲜叶后,卖给当地茶叶加工企业,由加工企业包装销售。

康县茶叶科技开发中心副主任万田春表示,同等品质的陇南茶叶价格要高于四川和陕西茶,明前茶平均一斤能比四川和陕西茶高200到300元。这一方面是由于陇南茶叶品质好、市场认可度高,另一方面则是由陇南茶叶生产的高成本造成。陇南茶园多位于山区,地块小,地势陡峭,交通不便,水电配套设施不健全,无法机械化采摘,人工采摘成本高,明前茶鲜叶市场价在每斤200元左右,最高能卖到每斤400元,远高于陕西四川茶区的鲜叶价格。

——重“春”轻“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陇南茶叶传统上以加工绿茶为主,绿茶占整个茶叶产量的90%以上。这使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只注重加工绿茶的春茶生产,忽视夏秋大宗茶产品的开发利用。2018年,陇南全市春茶产量773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4.68%,产值1.85亿元,预计占全年茶叶产值的74%左右。文县夏秋茶加工产量不到全县茶叶产量的20%,产值仅占茶业产值的20%。

万田春表示,陇南茶叶的采摘期理论上可从3月中旬持续到9月,但由于陇南红茶、黑茶产量不大,对作为其原料的夏秋茶需求有限,往往6月底茶叶鲜叶价格就会跌破每斤3元,每天的采茶收益不足以抵消人工成本,人们便会提前停止采茶,导致大量鲜叶资源浪费,影响了茶叶产量的提高、产值的增加和效益的增长。

此外,陇南茶区及周边村镇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春季采茶工严重紧缺,造成鲜叶采收率不高。

目前陇南虽有茶叶加工营销企业68家,但没有一家企业年产值能达到千万元以上,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仅有3家,绝大多数企业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下。甚至部分企业没有开展加工,以贩卖四川、陕西茶叶为主,冒充陇南茶叶出售;有的企业设备落后,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由于缺乏较大规模的茶叶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夏秋茶原料被白白浪费。

——现代茶园建设亟需跟进

受自然条件限制,陇南现有茶园90%以上是种子直播建园,品种混杂,品质参差不齐,无性系良种茶园少,只占茶园总面积的14.6%。现有茶园零星分散,且大多分布在沟谷、山坡上,管理不便,低产低效,没有高标准茶园,低产茶园比例大。全市投产茶园亩产干茶仅10公斤,茶园平均效益不高。

此外,陇南茶产业还面临着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困扰。全市茶叶科技人员不足30人,且多是转行而来,专业技术人员少。乡镇一级没有茶叶服务机构,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民培训不到位。加之市、县财政困难,对茶叶产业的投入有限,茶叶生产的投入与产业开发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尤其在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和加工厂建设、市场建设上投入远远不够。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陇南应加快现代茶园的建设步伐,有计划地扩大基地规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招聘和培养茶叶科技人才,全力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逐步淘汰品种杂乱、适应性差、发芽迟、产量低的老茶园,积极培育品质优良的丰产茶园。同时,对已建成的茶园实行标准化管理,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加大对低产茶园改造,积极争取金融对茶叶企业信贷资金支持,解决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加工生产资金所需。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陇南绿茶”品牌

目前,陇南全市注册茶叶商标71件。其中:甘肃省著名商标16件、甘肃名牌产品9件、陇南知名商标2件、陇南名牌产品17件。制茶企业各自为政,内部生产质量、品牌包装参差不一,对外销售不能形成合力、握拳出击,地区特色品牌功能价值无从体现,品牌效应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品牌推动产值提升”战略难以落实。

经过多年努力,陇南制茶企业先后开发形成一定数量的名优新产品,有的还开发出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但多停留在“礼品茶”“参评茶”阶段,产品数量少则几十公斤,多不过几百公斤,对消费者影响极为有限,故至今仍无一个在国内、省内叫得响的茶叶品牌。

甘肃龙神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侠表示,陇南亟需集全市之力打造“陇南绿茶”品牌,让好茶能有好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针对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小作坊式生产难以保证茶叶质量,市场茶叶名称五花八门、质量不一、级别混乱等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陇南应围绕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建立一批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实现名优茶和夏秋茶加工相辅相成,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茶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茶叶经济效益。

——发展茶叶保险为茶农撑起“保护伞”

从全国范围看,陇南茶区属茶树生长的次适宜区,并非最佳适生区。陇南茶区海拔普遍在700米以上,有的超过1000米,茶树成园慢,开采时间迟,采摘次数少,单产低,且茶园易受冻害;茶区降雨总量相对较少且集中于秋季,春季经常干旱,不利茶树生长。

为保护茶农利益,2016年甘肃在康县阳坝镇开展茶叶保险试点,优先对连片1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企业、专业合作社承保,当年共有1773户茶农参保,共承保茶园1.18万亩。

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康县支公司副总经理杨通介绍,陇南茶叶保险分为主险和附险。主险为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主要保茶叶产量,减轻低温冻害因素对茶农造成的损失。一旦就近气象观察站实测最低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或实测出现霜冻天气则视为保险事故发生。附险为茶园种植保险,主要保茶树安全,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据了解,试点期间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保额为1500元,保费为45元,茶园种植保险保额为2000元,保费为80元,其中财政补贴保费的90%,农户承担10%,即每亩只需缴纳12.5元保费。当年甘肃省财政补贴100万元,县财政承担33.22万元,农户自交14.75万元。

2016年,康县阳坝茶叶产区出现低温冻害,后经保险公司核定损失,总赔付金额达88.9万元,茶农户均赔款约500元,户均增收400余元。

杨通表示,茶叶保险可有效提高茶农的防灾减损能力,可稳定茶农收入,提高茶叶种植的积极性,得到了广大茶农的认可。但他也表示,茶叶保险的财政补贴比例大,甘肃各级政府财力有限,一旦政府财政不给予补贴,茶叶保险便推行不下去。2017年,正是因为省级财政没有茶叶保险补贴,当年便没有开展茶叶保险工作。

2018年,陇南市把茶叶保险纳入“一县多品”的保险范围,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额提升到2000元,保费为60元,茶园种植保险保额维持2000元不变,保费为80元。贫困户保费的财政补贴可达到90%,即每亩地只需自己承担14元,而非贫困户保费的财政补贴为80%,即每亩地自己需承担28元。

杨通表示,目前陇南茶叶保险试点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覆盖率不足10%,茶叶保险要为茶农撑起“保护伞”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