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警方严打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新华社上海4月25日电题:上海警方严打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朱翃、吴振东、袁洁
今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破获假冒伪劣犯罪案件300多起,同比增长近50%;摧毁制假售假犯罪团伙50多个,抓获犯罪嫌疑人900多人;捣毁制假、屯假、售假窝点60多处;缉捕逃犯10多人。
近年来,市场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屡禁不止,假酒、假烟、假药泛滥的同时,电脑软件、电子产品配件等行业被“山寨”技术侵蚀。警方表示,电商网络平台有成为“山寨”军团“御用”渠道的趋势。
(小标题)联打侵权
据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副总队长李伟军介绍,自今年初“打假”行动开展以来,上海市公安机关已发起联合作战近30起,成功收网集群战役30起。其中包括“2·26”,“3·6”等多起跨省市、案值近亿元的侵权伪劣案件。
今年初,上海警方发现犯罪嫌疑人石某等人通过网络以50元至200元不等价格从犯罪嫌疑人黄某等处购买多款假冒世界名牌手表,再通过国内外多个网上销售平台,以30美元至200美元不等价格向美国、英国、巴西等国的境外客户销售。
3月20日,上海市经侦总队会同广东、河南、福建等地公安经侦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在本市抓获涉案人员25名,捣毁制、销售窝点7个,当场扣押600多只假冒名牌手表,另查获假冒高端耳机500多副、假冒名牌围巾300多条。与此同时,其余三地警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缴获假冒名牌手表2500多只,彻底打掉了这一长期盘踞在沪、粤、豫、闽等地的售假网络。
侵犯知识产权、危害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假冒伪劣食品、药品、保健品、烟酒制品和日化用品等民生类商品的违法行为已成为警方打击重点。据统计,2012年上海立案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282起、破案104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09人,收缴赃款、赃物价值近3亿元。
(小标题)售假网络
在侦破的多起侵权伪劣案件中,上海是犯罪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或为下游销售点之一,或为上游制假窝点。因侵权伪劣案件呈现多区域、范围广特点,公安机关会同多省市多部门,追查整个犯罪网络,发起全链条式打击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的集群战役。
从商品种类看,日常消费品是假冒侵权犯罪主要对象,烟酒、食品等涉及日常生活的案件多发。消费者通过网络或非经商家授权的非正规渠道购买的假货往往加工粗糙、质量低劣,甚至会威胁健康。
医药领域案件增多。3月,上海成功摧毁一假冒知名品牌营养液的制售网络。该犯罪团伙用柠檬酸冒充氨基酸,用矿泉水勾兑营养液,并以高于正价产品的价格向本市多家保健品店、理疗店,以及普通市民销售。
办案民警小李说:“由于一些美容药、性药的剂量不稳定,容易对消费者造成人体伤害。有些还是慢性伤害,等到发现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侵权伪劣案件的另一特点是涉案金额大。“2·26”石某等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累计涉案金额8000多万元;在涉及沪、粤、川、浙、豫、冀等10省市的“3·6”特大侵犯著作权案中,某企业自主研发的工程预算软件被他人破解、复制后,原先每套2至3万的软件以200至300元的价钱被肆意销售,该案涉案金额968亿元,犯罪团伙非法获利4400多万元。
(小标题)假货“温床”
由于互联网销售成本低、隐蔽性强、转移便捷,利用互联网销售侵权假冒商品逐渐成为主要销售渠道。
从淘宝店家以“原单”、“代购”之名赚取点击率和订单,到国美被指责出售翻新苹果手机,再到聚美优品被爆非某著名化妆品牌的中国合作电商,电商假货丑闻屡现。电商平台成为侵权伪劣产品“温床”,另一方面,商品假冒也成为网络服务投诉重点。消费者利益受损,对网购失去信任,将不利于电子商务良性发展。如何谨防假冒伪劣商品、净化电商销售渠道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一些电商网站仅提供交易平台,缺乏对产品信息的核实以及对交易行为的检查与约束,假冒伪劣产品容易在电商平台泛滥。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办案民警奚嘉荣说,防止电商成为假货销售平台,需要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介入与管理,要求品牌商、注册商标厂家以及电商平台自身加大监管力度。“一些较为自觉的电商网安部门与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有合作,但成效有限,且依靠行业自觉与自律并非强制性标准,规范市场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尽早出台”。(新华社专稿)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