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屠光绍:推动上海金融文化建设 服务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2025年03月30日
分享至:
微信微信
微博微博
阅读量: 52863

屠光绍建议,上海在不断提升国际金融资源配置能级的同时,还需要聚焦金融文化软实力建设,起到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

新华财经上海3月30日电(邓侃) 3月29日,2025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在会上作了“金融文化与金融体系的三个视角”的演讲,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金融强国战略目标和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对金融文化在金融体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屠光绍建议,上海在不断提升国际金融资源配置能级的同时,还需要聚焦金融文化软实力建设,起到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

image001.jpg

图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发言

金融体系从商业化向可持续转型

屠光绍指出,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发展引擎、发展方式、发展要素等方面面临新的任务,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对于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这也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在经历重要变革,其中从商业化金融体系向可持续金融体系转型是主要标志。

“可持续金融不是否定和不要商业化金融,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强大的商业化金融体系,其成长壮大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屠光绍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化、市场化是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为了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目标,可持续金融体系需要在商业化市场化的同时深化金融功能,通过加快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的协调、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促进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实现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和自身发展的共进。

进一步看,从商业化金融体系到可持续金融体系是随着经济社会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递进和升华,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屠光绍认为,金融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金融理念、金融价值观、金融行为规范等,“要回答为什么做金融和如何做金融的问题,可持续金融体系需要金融文化导向并提供基础性支撑”。

文化软实力赋能金融强国建设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既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努力方向,也对我国金融体系“从大到强”提出了要求。屠光绍认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大还不强”表现在一些方面,比如发展方式上,数量规模较大,但质量和效率还需增强;在服务领域上,传统领域金融资源丰富,但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领域还需加强;此外国际金融、直接融资等都还待加快发展。

“从金融整体和综合实力看,金融‘硬实力’在不断增强,但‘软实力’即金融文化还不够强,因此中央提出的金融强国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屠光绍表示,金融强国离不开金融文化,金融文化是金融强国重要的软实力。历史经验表明,金融风险的出现,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有一个原因就是金融文化薄弱。

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国际文化大都市。屠光绍建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不断提升国际金融资源配置能级的同时,还需要聚焦金融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在处理好文化与金融文化、传统金融文化与现代金融文化、西方金融文化和中国金融文化的关系、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面向世界的金融文化等发面发挥积极作用,着力实现三个目标: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在促进中外金融文化交流中发挥带头作用,在整个金融文化体系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枢纽和重要标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要代表着中国在全球去配置金融资源,还要显示中国金融文化的影响力。”屠光绍说。

2025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以“全球视野下的财富与文化:开放、创新与合作”为主题,由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中国证券博物馆、上海资产管理协会承办,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上海北外滩(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提供学术指导。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至:
微信微信
微博微博
传播矩阵
Scan 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