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财经面对面】零碳园区建设加速推进:从示范“盆景”走向规模化“森林”——专访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秘书处主任宋雨燕

新华财经|2025年03月30日
分享至:
微信微信
微博微博
阅读量: 72084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秘书处主任宋雨燕表示,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生态工业园”以来,各类“绿色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与“低碳园区”相继涌现,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打下良好实践基础。相比之下,“零碳园区”对于碳排放达成“净零”状态的目标更为直接和明确。

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通过推动绿电就近就地消纳,零碳园区将提升外贸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加速我国工业结构及能源结构转型步伐。“探路零碳园区”栏目将走进各地园区及有关机构,倾听他们探路零碳园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分享他们对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真知灼见。

新华财经北京3月30日电(记者王钊 董道勇)“双碳”目标正逐步成为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零碳园区建设也因此在全国多地加速探索。记者近日专访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秘书处主任宋雨燕,对零碳园区建设的意义、进展与挑战进行了探讨。

零碳园区助力工业结构转型与能源变革

零碳园区在我国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中具有深远影响。据粗略统计,当前,全国工业产值的半数以上来自工业园区,省级以上的工业园区数量超过2500个。宋雨燕指出,如果更多园区积极参与零碳建设,将有效推动减碳、节能、增效等工作落到实处,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促进我国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园区内可充分利用光能、风能、氢能等各类清洁能源,并通过就地消纳绿色电力的方式,构建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我国整体能源结构的优化提供“小而美”的试点示范。

宋雨燕表示,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生态工业园”以来,各类“绿色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与“低碳园区”相继涌现,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打下良好实践基础。相比之下,“零碳园区”对于碳排放达成“净零”状态的目标更为直接和明确,要求通过多元化减排路径与碳抵消机制实现园区内碳排放与碳吸收的动态平衡。

各地先行试点从“认知碳”到“计算碳”

记者了解到,在实践层面,国内许多园区已先行探索了零碳建设或“园中园”形式的试点。尤其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层面,“认知”碳与“计算”碳的工作正不断夯实基础。宋雨燕透露,一项覆盖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的调研显示,有70余家园区制定了零碳园区建设计划,涵盖产业低碳转型、能源供给零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基础设施绿色化和运营管理数智化等多元领域。

宋雨燕介绍,在苏州工业园区,能碳管理平台的建立成为一大亮点。通过融合园区内各企业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数据,该平台为全景式“双碳”研判及碳普惠、碳交易与“隔墙售电”新模式落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在产业升级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四年时间里落实了上百项绿色技术,并发布了《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碳排放报告(2024)》,将绿色低碳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在成立40余年间持续打造绿色园区和生态工业园,不仅注重海上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还建成了“双碳”展厅和培训基地,普及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从示范“盆景”迈向规模化“森林”

根据宋雨燕的分析,零碳园区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全流程减碳过程,需要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日常生活等方面做到系统性布局。首要步骤是明确外部和内部可利用的绿色能源供给能力,以及园区企业的减碳潜力。只有在摸清这些关键要素后,才能设计合理的建设时间框架,并审慎评估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与此同时,源网荷储深度融合的多能协同系统与传统能源系统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对企业减碳的激励措施,都是需要各方在制度与政策层面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谈及零碳园区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宋雨燕强调,应在研发新能源、储能和碳捕集等关键技术上加大投入,推动相关技术实现降本增效;通过制订统一、清晰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为零碳园区提供可复制的共性标准;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从而形成建设合力。只有这样,零碳园区才能真正从一处处局部示范的“盆景”迈向大规模连片推广的“森林”,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愈加绿意盎然。

 

编辑:王媛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至:
微信微信
微博微博
传播矩阵
Scan 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