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创新协同方能利益共享 打造长三角科创共同体仍在“路上”
目前仍有不少业内专家指出,在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人才引进机制待完善、成果转化力度待增强、创新生态群落亟需优化、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
新华财经上海11月21日电(记者 杨溢仁)当前,如何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加速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流动,结出产业升级发展的实质性“果实”,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积极发挥好上海龙头作用,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已逢其时。
协同发展结出硕果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合力不断增强。
有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汇集长三角企业需求1559项,促成长三角跨省市对接532次,同比增长122%;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长三角技术权益登记服务平台,2023年服务长三角主体交易额182亿元,同比增长80.4%。
“我们已经在上海和江苏建立了101家专业研究所,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工作,研发人员合计超过了1.7万,到目前为止衍生孵化的企业超过了1600家。”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在2024(第18届)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上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能够成为嫁接全球创新高地和长三角的桥梁,促进长三角区域内的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深度融合,在集聚创新资源的同时,帮助传统产业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壮大及未来产业布局。”
据悉,截至2023年末,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超4.5万套、仪器价值超544亿元。其中,2023年新增1900多台(套),仪器价值超22亿元。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建设了上海嘉定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江苏无锡慧海湾物联网小镇、浙江杭州青山湖微纳智造小镇、安徽合肥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四个基地,以中试设备互补共享、技术产品互补集成、产业布局错位衔接、市场应用统一完整为合作宗旨,拥有10多个专业中试平台,整合四地中试设备超500台(套),价值超55亿元。同时,科技创新券在上海、浙江全域以及江苏、安徽部分区域实现互联互通、通用通兑,长三角超3000家企业申请,服务金额超2亿元,涉及财政资金支持超6700万元。
机遇、挑战相生相伴
不过,亮眼的成绩背后也藏着隐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仍有不少业内专家指出,在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人才引进机制待完善、成果转化力度待增强、创新生态群落亟需优化、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
举例而言,目前长三角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园区布局、创新要素资源、重点赛道规划重合程度较高,内卷式发展、重复性建设、同质化竞争等现象普遍,各地仍然存在“抢跑道”现象。
尤其就人工智能产业来看,长三角区域内已有多个地区纷纷布局建设了相关产业园区和研究机构,但一些地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不具备布局条件,可地方依旧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与产业的协同融合发展。
另据记者了解,虽然三省一市成立了多个相关创业联盟、行业组织,也签订了人才和项目的合作交流协议,但部分机构除了举办一些培训活动外,并没有产生推动创新资源流动、产业升级发展的实质性成果或产出成果与机构设立规模不相匹配。
毫无疑问,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应当形成一个创新网络、创新链,在创新网络当中有不同的节点,各地找到自己最优位置、最佳节点,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优势,从而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营造良好生态仍需多措并举
那么,未来应该如何破局?
在2024(第18届)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上,多位与会专家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首先,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科技力量和优势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好上海的龙头引领作用,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生态势在必行。
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壁垒,加大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实现 更大突破,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另一方面,应探索建立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诚信、科技专家等数据的共享共用机制,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创新协同经验。
其次,是加强创新主体协同,发挥区域创新资源优势。例如,可推进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科学家等战略合作;完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运营机制,深化与三省的合作共建;探索以科研任务和产业生态为导向的跨区域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机制;打造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升级版,扩大长三角科技创新券互联互通的惠及面。
再者,是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推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用好长三角联合攻关合作机制,协同培育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组建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强化头部企业引领跨区域产业链合作,推动形成一批产业链、创新链合作成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此外,建议借鉴欧洲国家经验,探索建立海外人才孵化基地及海外人才工作站,定向性有计划性地吸收人才来长三角地区兴业发展。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总而言之,上海推进长三角区域科创产业链协同发展责无旁贷,只有打造更多的科创“核爆点”通过不断释放民间机构组织优势和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才能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一座庞大的“创新场”和孵化器。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