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行业持续瘦身:管理人数量连续23个月下降 存续规模承压
截至2025年2月末,私募基金存续规模19.93万亿元,连续11个月未能重返20万亿规模。与此同时,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呈现持续收缩态势,截至3月20日,私募基金管理人总数跌破2万。在监管趋严与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下,私募行业呈现显著分化格局。
新华财经上海3月21日电(记者 魏雨田)私募基金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末,私募基金存续规模19.93万亿元,连续11个月未能重返20万亿规模。与此同时,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呈现持续收缩态势,截至3月20日,私募基金管理人总数跌破2万。在监管趋严与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下,私募行业呈现显著分化格局。
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跌破20000家
3 月 19 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于其官网披露了最新私募数据。截至 2025 年 2 月末,私募基金存续规模为19.93 万亿元。细分来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续规模 5.24 万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续规模10.95万亿元;创业投资基金存续规模3.38万亿元。
回顾2024年,私募基金规模在3月达到20.29万亿元。然而,4月规模便下滑至19.9万亿元,并在此后一路下行,到9月降至19.64万亿元。尽管随着A股市场在后续几个月逐渐回暖,私募基金规模有所反弹,但截至2025年2月末,仍未重返20万亿元大关。
与规模波动形成呼应的是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的持续"瘦身"。数据显示,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已连续23个月下行,截至2025年3月20日,全市场管理人总数缩减至19987家。今年1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历史性跌破8000家,目前维持在7879家。
行业分化整合进行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24年10月股市迎来回暖态势,然而11月私募基金规模却从10月的19.93万亿元下滑至19.9万亿元。针对这一“净值涨规模跌”的现象,有业内人士坦言,这并非个例。
多家私募机构反馈,去年10月,在产品净值回升后,遭遇了投资者的集中赎回操作。深入分析背后原因,高净值客户群体的风险偏好与选择逻辑出现了显著转变。近年来,多起私募违约事件的曝光,使得投资者在选择时更趋于谨慎。此外,公募专户产品、券商资管等竞品的崛起,对私募资金形成了分流效应。
据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新增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为31家,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为14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新登记的私募机构实际控制人及高管团队中,多数具有10年以上资管行业经验,部分来自券商资管、公募基金等。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私募行业已迈入“高投入、高壁垒”的发展阶段。据私募从业人士透露,成本包括经营成本、交易系统、人员薪酬、行业数据等。头部私募机构凭借其规模优势,能够有效摊薄边际成本。然而,对于尾部私募机构而言,常常陷入“收入覆盖不了开支” 的艰难困境。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在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私募机构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法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展望未来,具备差异化策略能力的私募机构将更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合规内控优势也将成为关键的竞争因素。私募行业或将在分化与整合中,逐步形成新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