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中国车企“出海模式”加速升级 锚定“产品力”适配海外市场
分析人士指出,未来中国车企应持续升级“出海模式”,加速开拓新兴市场;同时始终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锚定“产品力”导向,积极回应海外消费者关切,不断积蓄海外市场本土化发展优势。
新华财经昆明11月30日电(记者许万虎)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跻身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今年1-10月,汽车出口485.5万辆,接近去年全年总量。
全球脱碳浪潮下,中国汽车凭借不断完善的产业链条,跑出了出口“加速度”。“产品出海”的同时,越来越多车企提速转向“技术+产业链出海”的全球市场竞合新策略。
分析人士指出,未来中国车企应持续升级“出海模式”,加速开拓新兴市场;同时始终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锚定“产品力”导向,积极回应海外消费者关切,不断积蓄海外市场本土化发展优势。
全链协同升级“出海模式” 提速局部海外新兴市场
从“中国产全球销”到“全球产全球销”,今年以来,中国车企加速推进产业链条全球协同,供应链体系渐趋稳固,长安、上汽、比亚迪、长城等汽车品牌,通过海外并购、投资建厂、技术合作等方式,积极布局海外生产基地或销售网络。
“汽车是消费品,中国车企实现海外业务增长,势必要抓住机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选择合适的海外目标市场‘直接生产’,是车企国际化的必选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说。
汽车产业链出海过程中,上游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截至去年底,中国企业已在8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6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
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其产品远销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在泰国启动首个海外基地,设立了长安汽车东南亚、长安泰国销售、长安泰国零部件三家本地公司;位于罗勇府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已经动工。
中国车企加速布局追赶,核心技术也朝着“全球畅通”目标推进。上汽集团在美国、以色列和英国设立创新研发中心;比亚迪、中车时代实现了功率类芯片IGBT量产应用;长安汽车构建起“六国十地”全球协同研发布局,掌握了自然交互、高阶智驾、三电研测等2251项关键技术。
许海东说,车企在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势必会开展一系列适应性开发及针对部分配件的检测落地等,但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企业的共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也会加强监管和协同配合,与车企一道将核心技术流失风险降到最低”。
当前在欧委会和美国等对中国汽车挥舞关税大棒的背景下,东南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正释放出巨大增长潜力。相关机构预测,仅东盟地区,未来十年,区域内六大经济体电动车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16%至39%。
据了解,长安汽车将在东南亚地区建成集研、产、供、销、运于一体的基地市场,并辐射全球右舵市场,到2030年,在这一区域的销量将达到30万辆;目前已完成墨西哥“服务三中心”建设,全力构建覆盖墨西哥全域的渠道网点。
锚定“产品力”导向 强化海外市场本土化运营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除传统关税壁垒及新兴技术壁垒带来的挑战,中国车企参与全球竞争过程中,应积极回应海外消费者关切,以“产品力”刷新海外市场认知,助力海外本土化发展行稳致远。
许海东表示,汽车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不仅要把产品卖出去,更要保证产品性能、设计、价格、售后服务体系等方面完美适配海外市场需求,同时逐渐将品牌内涵和企业文化传播出去,增强海外消费者品牌认同感。
以欧洲为例,数据安全是许多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德国贝尔吉施格拉德巴赫汽车管理中心此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将车载数据安全作为购车时的重要参考项。
据了解,目前我国汽车的车载数据安全工作迎来新进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汽车网络安全工作委员会联合技术机构,结合现行数据安全标准,借鉴国外汽车测评规则,制定出一套汽车隐私保护能力测评规范。
11月初,在2024中国汽车软件大会上,比亚迪DM-i及其相关车型、蔚来ET7及其相关车型、哪吒S等20余种车型率先通过测评,并获授权使用“隐私保护”标识,为汽车隐私保护树立了新标杆。
专家表示,未来仍需在技术创新、标准完善和管理提升等方面持续努力,明确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加强员工数据安全培训,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更好地满足海外市场需求。
全球脱碳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达成“碳中和”的时间表。作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措施,多国政府明确了停止售卖燃油汽车的时间。是否低碳环保,已成为海外消费者选择汽车时的重要考量。
瑞士汽车进口商塞尔吉奥·考夫曼此前在第37届苏黎世汽车展上表示,中国电动汽车正凭借“低碳环保”“长续航”等卖点,成为越来越多瑞士人高性价比的环保出行选择,有助于瑞士实现环保目标、保护旅游资源。
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说,企业以先进技术赋能,打造的多款智能、绿色的数智产品,投入海外市场后持续收获“新粉丝”,在满足全球消费者环保需求的同时,擦亮了中国品牌。
专家认为,以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将环保绿色理念植入海外消费者认知,是当前中国汽车品牌海外本土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期待多部门联动,共同促进标准法规协同,推动构建互相认可的碳排放、碳足迹核算体系。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