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产业发展需要新推手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1月14日11:23分类:国内案例

新华财经兰州11月14日电(记者张新新)黄河流域甘肃段既是甘肃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展的核心区,也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面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的多样性、复杂性,甘肃把十大生态产业作为推动流域内高质量发展的推手,着力抢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强化各类要素支撑,挖掘黄河流域甘肃段的保护和发展潜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甘肃段也面临着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保治理任务艰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急需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得到支持。

——生态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 甘肃面临双重压力

黄河流域甘肃段位于乌鞘岭以东,西秦岭以北,横跨陇东黄土高原区、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甘南高原区3大地貌单元,地跨甘肃9个市(州),分布有兰州、天水等省内重要城市。流域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2%;流域内人口约1835万,占全省的70%以上。2018年,沿黄流域9市(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36亿元,占全省的75.6%。

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甘肃段却面临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推进和巩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难题。2018年,甘肃黄河流域9市(州)GDP达到千亿元的仅有兰州市,半数城市的经济总量不足500亿元。其中,包括临夏回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所有县(市)和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在内的17个县(市)被整体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范围,平凉、庆阳、定西等市部分县(区)则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尤为艰巨。截至2018年底,甘肃尚有贫困人口111万,其中大多数位于黄河流域甘肃段。

这些地区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低,另一方面生态脆弱,生态涵养任务繁重。甘肃煤炭预测储量为1656亿吨,保有资源储量400亿吨,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庆阳、平凉、白银、兰州等市,但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地位独特、生态功能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多样。甘南高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每年向黄河补水65.9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到黄河径流的稳定;陇东陇中黄土高原面积近11万平方公里,是黄河重要的泥沙来源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的任务比较繁重。

——生态产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18年,甘肃黄河流域9市(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2.14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395亿元,同比增长34.6%和31.9%,分别占全省的70.9%和67.8%,文化旅游已成为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带动扶贫开发的一大亮点。

为深入挖掘和发展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始祖文化等流域内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甘肃先后编制和印发实施了《甘肃省“沿黄四市(州)”旅游业联动发展规划》《陇东南华夏根脉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甘肃省陇东南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规划纲要》等一系列专项旅游规划,加快兰州、甘南、临夏、白银四大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和大景区建设。

文化旅游产业只是甘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的十大生态产业之一。面对经济生态的双重压力,甘肃省提出了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等十大类绿色生态产业,以此为抓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照规划,到2020年,甘肃省将借助十大生态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最终使绿色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为推动十大生态产业的发展,甘肃已经建立起总投资8200亿元、包括265个重大工程的项目库,组建了2000亿元规模的绿色发展基金,在产业政策、科技创新、财税支持、要素供给等方面拿出一揽子政策办法,支持绿色高质量发展。

2018年,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1511.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3%,增长6.7%;2019年前三季度,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1305.79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3%。

此外,甘肃还落实流域内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任务,加快建设兰州白银都市圈和兰州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加快培育壮大中小城市,发挥兰州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引领作用,促进和带动甘肃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多角度着力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黄河流域甘肃段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联结交汇点,是内地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区位优势明显。但流域内也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制约,区域内生态项目建设也存在着资金短缺的困扰。相关专家建议,应多角度着力,在保障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安全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加大对重大生态规划项目支持力度。黄河流域甘肃段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蓄水池”和“水源补给区”,但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黄河水源区的涵养功能正在加速退化,已经威胁到黄河上游水量的汇集和生态系统的安全。为此,近年来甘肃陆续实施了一批紧迫的生态修复项目,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和补给能力。但由于甘肃经济欠发达,财政自给率不足25%,筹措资金难度大,亟须中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二是加大重大交通联接项目建设,完善区域路网结构,有效改善区域交通条件。黄河流域甘肃段交通基础设施以国家通道建设为主,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相对偏远的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少,列入国家“三区三州”的临夏州、甘南州至今不通铁路,5个市州至今没有机场。

三是统筹调整全国能源发展布局,支持甘肃优先布局先进高载能产业。甘肃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2018年全省风电装机达128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30亿千瓦时,较2017年增长22.6%。但甘肃新能源却面临消纳难题,弃风弃电率相对较高。在加大外送电量的同时,需布局先进高载能产业,增强本地新能源消纳能力。

四是实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支持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支持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利用,进一步合理调整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建议通过提高央企税收返还比例、鼓励地方参与油气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标准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兼顾地方利益,更多地惠及当地群众,以资源的开发带动脱贫致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