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所趋 公募抢占ESG投资风口

中国证券报2019年08月20日08:20分类:其他

日前,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绿色金融专委会联合成员单位华宝基金共同推出国内首只基于MSCI(明晟指数)ESG评级的指数型基金。ESG投资在国内的发展再落一子。目前,将ESG纳入投研框架已是未来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大势所趋。而国内公募机构也在纷纷落地ESG投资相关的战略产品,特别是在国内资本市场环境优化等大背景下,从ESG出发的投资布局,正在显示出独特的风景。

纳入投研框架

资料显示,ESG起源于社会责任(SRI)。相比较传统的投资策略,ESG更多考量基本面以外的其他因素,将Environmental(环境保护)、Social(社会责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三项指标纳入投资决策中,期望能长期带来更高的回报率。

据华宝基金基金经理蔡目荣介绍,ESG投资起源于欧美。目前,将ESG纳入投研框架已是未来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大势所趋:截至2016年,全球大约65%的资产管理规模或者受到ESG监管和规范的影响,或者承诺在未来5年纳入ESG的框架之中。截至2018年4月,UN-PRI已经有1961家签约机构,其中,资产管理机构373家,管理的资产规模总计19.1万亿美元。此外,根据GSIA(2016)统计,全球责任投资规模达22.89万亿美元,两年复合增长率为11.9%。其中,欧洲和美国市场规模较大,分别为12万亿美元和8.7万亿美元,占全球的90%。

目前,国际知名的投资机构,多在ESG投资领域重点布局。如安盛投资此前表示,截至2017年底,安盛投资资管规模7460亿欧元。其中,完全整合ESG原则的有4190亿欧元。而且公司还在不断扩大ESG策略的覆盖范围,计划在未来一年多覆盖1000亿欧元规模的产品。方正证券研究指出,全球ESG投资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截至2018年8月,已经有2031家机构成为UN-PRI(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签署成员,覆盖的资金规模达到81.7万亿美元,并持续增长。

ESG投资落地生根

ESG投资近年来迅速在国内资本市场落地生根。其中,外资机构成为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回顾发现,A股在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MSCI全球指数的过程中,ESG投资就是重要的革新方向。MSCI早就明确,按照此前对客户的承诺,将对所有纳入MSCI指数的上市公司进行ESG研究和评级。瑞银财富管理指出,随着A股纳入MSCI指数、外资加速进入中国市场,ESG投资在A股的影响力有望越来越大。如果说未来能够针对ESG(环境、社会、治理)相关主题有一个指数的子集,会吸引更多对ESG投资感兴趣的投资者,把资金投到这些领域中来。

当然,ESG投资在国内的落地生发,有着充足的现实需求。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股票投资部总经理李权胜表示,相比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国内无论在经济发展的阶段还是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方面的确部分影响了ESG在实际投资中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这方面在国内有了积极进步。从国内投资者对ESG投资的认知来看,一是ESG风险的行业排序,从高到低分别为采掘业、农林牧渔、电力及公用事业等到食品饮料、医药、信息技术等;二是ESG实质影响因素的排序,从高到低分别是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公司治理问题、财务造假等到劳工问题、动物保护等。

浦银安盛基金经理杨岳斌表示,ESG的发展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势所趋,尤其是在外资大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背景下,这种趋势可能会加速。蔡目荣指出,目前,A股市场已经朝着ESG投资的方向努力,当前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率持续提升,上市公司对于社会责任报告及相关ESG信息的自主披露积极性有所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31日,A股共有907家上市公司已披露2018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率达到25%。从已发布ESG报告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金融板块披露率最高,钢铁、交运、地产次之。

从理念到产品的跨越

此次华宝MSCI中国A股国际通ESG通用指数基金(LOF)的亮相,是公募机构抢占ESG投资风口的一个动作,投资者既可以分享社会责任投资和A股“入摩”的双风口潜在利好又可以通过设置ESG筛选指标,高效、精准地筛除潜在“雷股”,更好地规避风险,实现价值投资。

当然,从投资理念到产品实操之间,仍需跨越障碍。杨岳斌直言,对于如何运用ESG理念来指导A股的主动管理投资,目前国内的资本市场还没有比较一致性的结论。“我们想就如何运用ESG来指导A股投资的实践,尤其是如何把ESG的理念与价值投资框架进行有机结合”。

除此之外,ESG投资需要基于坚实的评价体系构建,而在这方面,国内机构面临的基础条件并不乐观。MSCI亚太区业务部总裁林伟杰指出,ESG评级体系的构建,国外偏定量化,而中国偏定性,主观性因素较强。一方面在指标设定上,海外评价指标的构建往往基于大量基础数据资料,有较主流的指数评级机构及庞大研究团队及数据库的支持;而中国的ESG指标体系缺少完善的ESG信息披露制度的支撑,也缺少有组织、有规模的机构来主导建立这样一套指标体系。此外,除商业机构网站外,中国评级体系也缺少有效的信息公开及传播渠道。

对于国内投资机构而言,ESG投资作为投资利器、避雷“神器”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ESG投资实现从投资理念到实际操作之间的跨越,仍需要在多个方面实现突破。(记者徐金忠)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