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站]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金融家 | 国际观察 | 风向标 | 兼听阁 | 热点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金融世界 > 国际观察 - INTERNATIONAL OBSERVATION
 
战后日德经济奇迹

2011年04月14日 18:21  
作者:刘浩远 郇公弟 张生   责编:王虎云  huzifay@126.com   月号:2010年10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日本
  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基本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战后复兴期、高速增长期、稳定增长期和低增长期,其经济腾飞的道路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从模仿到创新。
  战后的日本经济在一片废墟上发展起来。从1946年到1954年,日本进行了一系列财政金融改革,实施“倾斜生产方式”的产业政策,使经济很快恢复到战前水平。这一期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9.2%,被称为“战后复兴期”。
  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完成战后重建,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完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二是选准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优先发展钢铁、煤炭等基础原料和动力产业。三是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繁荣”。日本作为美国的战时物资供应地,生产了大量的战时用品。战时特需订单成为企业生产和投资的巨大动力。
  1955年至1972年,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也是日本完成工业化,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时期。这一期间,日本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大量投资、大量消费和大量出口。
  大量投资指的是设备投资大量增加。日本直接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将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日本工业体系的形成。
  大量消费就是随着经济发展,国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得到提高。家用电器迅速普及,刺激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大量出口就是出口迅速增加。由于日本生产的产品成本低、质量好,再加上日元低汇率优势,出口大幅增长,日本很快就成为贸易顺差国。
  日本之所以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完成工业现代化,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工人素质高。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非常重视国民教育。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工人能很快把引进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二是日本政府于1960年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和国民的投资消费热情。三是360日元比1美元的固定汇率,提高了日本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1973年至1992年,是日本经济稳定增长期。
  1973年和1978年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日本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是,这也促使日本下定决心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将工业生产的重心转移至加工组装型产业。
  在日本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之时,日本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
  美国除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打压日本产品外,还于1985年联合其他发达国家签署了“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这促使日本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并开始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提高了在节能环保、汽车、家电等领域的优势。
  日本经济能继续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日本官产学研齐心协力进行尖端技术开发研究,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环保节能产业,使日本制造享誉世界。
  1993年至今,是日本经济的低增长期。为应对日元大幅升值导致的经济萧条,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和金融政策,以刺激内需。然而,在80年末到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随后的紧缩政策使泡沫经济在1992年破灭,日本经济因此一蹶不振,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低增长期。
  纵观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值得借鉴之处是,日本政府和企业在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之后,不惜斥巨资进行技术研究开发,迅速完成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过渡。
  
德国
  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随即德国快速重建所缔造的“经济奇迹”让世界震惊。时至今日,德国经济依然位居欧洲之首、世界前列。
  即使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德国经济复苏势头也是欧洲国家中最为强劲的。而这一切,与德国战后实施“社会市场经济”,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不无关系。
  二战结束以后,德国选择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随后,德国以货币改革为先导,开始了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塑。
  自战后至今,“社会市场经济”一直是整个德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理念,只是不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事实证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符合战后德国国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联邦德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被称作缔造“经济奇迹”的年代。
  西德经济在1959年和1960年先后超过法国和英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市场经济”帮助德国度过了艰难的“滞胀时期”,随后又帮助实现了东西德经济融合后的平稳过渡。
  1945年5月德国战败后,进入柏林的一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当时柏林的状况:“柏林什么也没有剩下。没有住宅,没有商店,没有运输,没有政府建筑物。纳粹留给柏林人民的遗产,仅是一些颓垣残壁……柏林如今仅仅是一个碎砖破瓦堆积如山的地理位置。”
  然而,正是在一片废墟之上,德国开始了经济的重建和转型。以制造业立国,注重科技,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成为支撑德国经济崛起的主要支柱。德国政府确立了以机械制造、汽车、化工、电气等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同时政府直接拨款支持应用性科技研究,以科技推动工业发展,注重产品质量。因此,德国的制造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德国制造”也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
  “德国制造”一直是战后60多年来德国经济的主要支柱。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德国制造”遭遇到了日本的强势竞争,但随后德国工业界掀起了科技改革浪潮,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德国传统制造业再次占领世界市场。几十年来,德国以制造业为主导的贸易出口额多年来稳居世界“出口冠军”,直到2009年被中国取代。
  在总结战争教训和英美国家发展的弊端之后,德国注重公平与公正,以防止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维护社会稳定。
  在从战争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型中,德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联邦德国对战前的养老金保险、疾病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等进行了广泛的改革,联邦议院也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和法令。
  德国推动社会公平的另一个创举,就是在整个社会制度层面实现企业的劳方和资方共同治理。德国的工人可以参与管理企业。作为企业主要监督机构的监事会,其成员也由资方和劳方的代表共同组成。
  二战后德国在推动市场经济的同时,重视国家宏观调控,强调公平与公正,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和经济制度改革的榜样。

 
 
2011年7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1年6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