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英国经济遭受疫情脱欧双重打击

新华财经伦敦11月26日电(记者孙晓玲 杨海若) 英国财政大臣苏纳克25日向议会作支出审查报告时说,今年英国经济预计萎缩11.3%,这将是300多年以来英国经济的最大降幅。为应对新冠疫情,今年英国政府支出已达到2800亿英镑,预计明年还将支出550亿英镑。同时,今年政府借贷预计将达3940亿英镑,相当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

疫情反弹导致复苏受阻

自英政府宣布自3月下旬全面“禁足”之后,本已遭受“脱欧”不确定影响的经济迅速雪上加霜。

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第二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滑19.8%,这是继第一季度下降2.2%后的连续萎缩,英国经济由此陷入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全面“禁足”虽然姗姗来迟,但成效明显。为了拯救经济,英国在疫情好转时逐步放松防控。5月份开始渐渐复产复工,7月份商店逐渐开门,8月份为鼓励餐饮等服务业,政府出台就餐“打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各项经济指标一度反弹强劲。数据显示,英国GDP在经历第二季度创纪录萎缩之后,第三季度环比增长15.5%。

然而,放松举措导致疫情再度严重,英政府不得不采取连续的收紧措施。9月22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国家处于“危险转折点”,将采取多项严格举措。10月12日,英政府出台英格兰三级新冠警戒系统。英政府10月31日宣布,从11月5日起英格兰地区再次实施为期4周的大范围“禁足”。

防控的二度收紧使得经济复苏步伐很快受阻。荷兰国际集团经济学家詹姆斯·史密斯表示,英国经济复苏势头将在10月发生逆转。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分析师露丝·格雷戈里表示,再次收紧的措施,必定影响经济复苏进程,今年第四季度英国经济“可能完全没有增长”。

英国商业团体认为,新一轮大范围封锁将使更多企业陷入困境。英国工业联合会负责人卡罗琳·费尔贝恩说:“第二次全面封锁标志着寒冬的开始。”英国商会总干事亚当·马歇尔表示:“许多企业现在的处境比疫情暴发之初要糟糕得多。”

英国埃信华迈公司11月23日发布的最新月度调查显示,英国11月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7.4,为6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该公司首席商业经济学家克里斯·威廉姆森表示,随着封锁措施再次导致商业活动大范围崩溃,11月的数据将英国经济指向“二次探底”。

“脱欧”不确定影响持续存在

虽然今年1月31日英国宣布正式“脱欧”,但英欧双方未能就贸易关税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一致,因此进入到为期11个月的过渡期。然而,随着过渡期将于今年年底结束,虽经历若干轮谈判,悬而未决的问题至今仍在,持续的不确定性已导致企业遭受进一步打击。

英国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协会10月2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英国汽车总产量约为63.3万辆,同比下滑35.9%。该协会主席乔治·吉莱斯皮表示,为应对未知的“脱欧”结果,该行业已花费数亿英镑进行准备。

该协会数据还显示,如果英欧双方未能就贸易关税达成一致,英欧贸易将不得采取WTO关税条款,这将导致英国汽车业在未来五年内损失约554亿英镑,英国汽车年产量预计将持续下降到100万辆以下,售至欧盟的英国制造电动汽车成本平均每辆将增加约2000英镑。

该协会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表示,疫情已给英国汽车业造成严重破坏,但是如果英欧未能达成最终协议,“无协议脱欧”将给汽车行业及从业者带来“毁灭性打击”。

“脱欧”不确定性不仅影响汽车制造业,也对英国十分重要的金融业造成一定影响。英国《金融时报》10月4日报道称,“脱欧”不确定性导致伦敦的资产管理公司“招聘瘫痪”。

该报道称,自2016年公投以来,许多英国基金公司要么在欧盟新设实体机构,要么增加现有分支,以试图在“脱欧”之后继续为欧洲投资者提供服务,其中卢森堡和爱尔兰赢得最多业务。同时,业内对欧洲主要市场监管机构或将收紧资产管理外包规则的预测,也导致进一步的“工作转移”。报道援引安永英国财富与资产管理合伙人西蒙·特纳的话称,由于至今尚未达成任何协议,未来几个月公司可能会采取进一步行动。

英国媒体《伦敦晚报》9月援引一家智库研究报告称,根据伦敦政经学院的建模显示,从长期来看,“无协议脱欧”对英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将是新冠疫情所造成损失的两到三倍。最近,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也表示,“无协议脱欧”给英国带来的长期损害将大于新冠疫情。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近日发表的一篇名为《世界能从新冠疫情中学到什么》的文章中指出,通过对比各国在平衡“生命损失”和“经济损失”的成效看,如未能很好控制住疫情,往往最终会遭受“高死亡率”和“经济损失”的双重打击。

英国财政大臣苏纳克表示,预计到2022年第四季度英国经济产出能恢复到疫前水平,但经济“伤疤”恐将持续存在。“英国的健康紧急情况尚未结束,而经济紧急情况才刚刚开始。”苏纳克说。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