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完善“研产贯通”机制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今年以来,南京江北新区聚力完善“研产贯通”机制,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支撑创新型企业无忧发展,为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筑强动力引擎。
打造重大创新平台矩阵、促进校地合作走向纵深、设立专项基金赋能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今年以来,南京江北新区聚力完善“研产贯通”机制,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支撑创新型企业无忧发展,为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筑强动力引擎。
成果转化项目开花结果 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升级
近年来,江北新区加快推动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江苏省成果项目为例,过去三年共立项24个项目,合同金额达2.66亿元。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新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中,霆升科技去年立项的省成果转化项目聚焦超声在心脏电生理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影像方向的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后仅用1年的时间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张,成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并获批的高端高性能心腔内超声成像系统,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中圣压力容器公司“低成本高效光伏组件用高纯晶硅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提高原料转化率和关键装备研制为突破口,实现高纯晶硅闭路循环、绿色清洁生产。目前,已联合太钢研制出了国产化N08120原材料,获中国冶金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激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有效载体。江北新区围绕主导产业着力建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矩阵,现已形成了多个具有引领性和创新性的科技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着力突破EDA共性技术、智能化EDA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相关EDA技术,将引领我国EDA产业自主可控发展。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等跨学科创新平台,通过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联合科研,打破了传统全谱系创新“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推动前沿科技的探索和应用。
此外,江北新区还拥有江苏省级光电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并获批建设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这些平台将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校地合作持续深化 耐心资本支撑创新无忧
5月26日,东南大学与南京江北新区签署合作协议,推动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以及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在内的多个重点创新平台入驻江北新区,为地方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
围绕深化校地合作,今年以来,江北新区先后与南大、东大、南农、南航、南理工、天津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多维合作共促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并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化战略合作,推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落地,推动产业创新再升级。
同时,江北新区紧牵金融资本“牛鼻子”,发挥百亿产业母基金及系列产业子基金集群效应,持续完善“1+2+1+N”基金矩阵,破解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以全生命周期服务助推企业创新、成果落地。特别是推出“拨投结合”方式,为企业注入金融活水,助力企业科研成果市场化。例如,奥伯风环境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和江苏奥意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拨投结合”模式,在创业初期就获得了资金支持,每完成一个预期设定的里程碑节点,就会获得下一阶段的研发资金,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研产贯通”机制日益完善 助推新兴产业崛起
为加速创新产品研发及产业技术落地,江北新区系统开展“研产贯通”行动,推动形成良性循环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构建科技研发成果“梳理跟踪、服务落户、支持培育”工作机制,建立科创项目遴选机制,推动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以及编制企业商业秘密管理规范等,保障从研到产渠道畅通。
截至2024年10月底,江北新区在成果落地转化方面,推动企业研发成果落地并转化为产业项目投产达111项;在科创项目引进方面,累计签约项目201项,其中已落地投产 105 项。“研产贯通”机制日益完善,推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加速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目前,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已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等各环节的全产业链格局;生物医药产业主攻“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方向,一类新药近两年新上市3个、目前在研200余个。
下一步,江北新区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为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推动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沈杨子)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