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中资银行 > 进军银行业:民间资本的路该怎么走?

进军银行业:民间资本的路该怎么走?

金融时报2015年06月19日09:17分类:中资银行

核心提示:是加入国有大行还是另起炉灶?这是民间资本目前面临的选择题。

是加入国有大行还是另起炉灶?这是民间资本目前面临的选择题。 

一方面,银行业深化改革大潮已经掀开序幕,国有大行正在呼唤民间资本入股。6月16日晚,交通银行公告称,接到央行《交通银行深化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做好交通银行深化改革工作的通知》,通知交通银行深化改革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同意。交通银行表示,将按照经国务院批准的交通银行深化改革方案要求,坚持国有控股地位,优化股权结构,探索引入民营资本,积极发挥战略投资者作用,探索高管层和员工持股制度。 

另一方面,民间资本还希望能自立山头。截至5月27日网商银行获得浙江银监局的开业批复后,首批试点的五家民营银行均正式亮相,而其他多家民企仍在抢滩民营银行二轮扩围机会。例如,金发科技于6月10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御银股份及广州市其他民营企业尝试联合设立花城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应当说,民间资本对于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期待并不出人意料。今年以来,中央高层就曾多次力挺民营银行。从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微众银行考察并亲自发放第一笔无面签贷款,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都向市场各方释放出积极信号。 

但值得注意的是,批设民营银行的前提是“在成熟的基础上”。已经开业的试点民营银行运营周期尚短,目前仍无亮眼成绩。其中,首家开业的微众银行受限于远程开户问题,其产品推广之路仍然曲折;而挂牌3月有余的上海华瑞银行目前业务范围极其有限,只能受理一些较为简单的个人开户、存款业务,并没有涉及基金、贵金属等更复杂的理财产品,网银、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相关业务也都没有开通。 

可以看出,现阶段已经试点运营的民营银行尚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此时提出民营银行试点扩围恐怕为时尚早。而且,在热闹的申办潮中,民营企业从互联网,到商超、服装、快消、基建,甚至食品、能源等行业皆有,但资本炒作者多,踏实筹备者少。民营银行概念实际“落地”表现与其在资本市场中引发的追捧难以匹配。 

更何况,即使诚意筹备,民营银行的生存环境也可谓严酷。目前,银行业早已告别“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五大行净利润增速均大幅下降至不足2%,此前表现亮丽的股份制银行增速跌入个位数的也不在少数。与此同时,一季度五大行不良贷款增加501.49亿元,几乎是去年同期256.48亿元的两倍。这说明,即使是体量庞大、实力雄厚的传统银行在经济增速放缓、金融生态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也面临诸多挑战。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原本底子较薄、金融风控能力较弱的民营银行生存起来恐怕更是困难重重。与此同时,在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不良指标不断攀升的大环境下,民营银行的未来充满变数,现在发起大规模成立民营银行的条件难言“成熟”。 

在这种情况下,接过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递过来的橄榄枝,或许是民间资本的一个优选。 

事实上,在探索深化改革方面交通银行并非独家。6月15日,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在香港出席记者会时提及,建行目前已经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但会做进一步的资本调整,计划在未来引入大型民营企业入股。 

应当说,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借此机会扩充资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同时引入民间资本的动机无可厚非,而民间资本趁机拥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并非无利可图。国有大行经过多年的实战,已经在金融业务、风险控制、产品布局等方面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比起民间资本直接发起设立银行,单兵作战的模式来,与大行合作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当然,民资入股国有大行也并非全无顾虑。比如,大行能否改变“为大者尊”的心态,通过完善的法律条款和制度约束保障民间资本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让经营机制透明化、利益分配公平化等。 

唯有如此,民间资本才能为中国银行业发展注入“活水”,在参与银行业深化改革之时贡献力量;而中国银行业深化改革也才能迎来质的飞跃。

[责任编辑:刁倩]